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污染治理 > 资讯动态 > 正文
新华社: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四川建设生态绿色家园扫描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21/3/18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近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发现多幅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相关的石刻引起网民热议。四川地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号称“千河之省”,自古便有朴素而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四川担负着维护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使命。近年来,四川持续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家园。守护好这一方绿水青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追求。
治理大气保卫蓝天
从川西北高原向东,随着地势越来越平缓,江河流速降低,静静地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
对于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居民来说,雪山似乎非常遥远。随着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窗含西岭千秋雪”不再只是一种迷人的想象。
据统计,在西部大城市成都,市中心城区遥望雪山的纪录从2015年的16次增加到2020年的75次,有“观山爱好者”制作出一份“成都观山报告”,不少摄影爱好者在网上建了群,交流成都拍摄雪山的心得。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介绍,为了给市民留住更多蓝天白云,四川定期召开成都平原8个市的市长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川南、川东北片会。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全省环境保护“一号工程”,紧紧围绕蓝天保卫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大气污染防治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春节前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先后公布18起违法案例,曝光一批环境违法企业,对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2020年,四川省优良天数率90.8%,较2015年提高5.6个百分点。在城市里,“推窗见雪山”渐成常态。
王波表示,下一步四川将继续聚焦源头减排,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加快调整产业、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结构”,以工业源、移动源、城市面源为重点,全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
整治污染碧水东流
2020年深秋,清晨的沱江江面上笼罩着白雾,附近居民大多还身处梦乡。一支支身着各式制服的队伍已趁着微亮的天色,悄然有序地列好了队。
沱江是长江上游重要支流,曾是四川污染最严重河流,近年来通过加强治理,水质持续向好。2020年,沱江流域16个国考断面“优Ⅲ好水”比例达到93.8%,较“十三五”初期增加81.3个百分点,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
改善并不意味着放松,2020年10月,一场由四川省生态环境事件指挥部主办的跨流域、跨区域大型实战应急演练在沱江流域展开。“平时加强预防,是为了确保出现突发情况时高效应对。”王波表示。
在演练现场,应急民兵们加紧铺设活性炭、围油栏、吸油毡,并使用挖掘机进行阻隔,全力拦截污染水源汇入沱江。一架白色的“水质采样无人机”不断将河水采集送至岸边的“应急监测临时实验室”。
据了解,四川省现有尾矿库192个,在距离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有化工企业125家,生态环境安全压力较大。四川作为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发源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和主要集水区,牢牢守住长江第一道岗至关重要。
“绝不让污染物流入长江”,四川采取铁腕治污,有序推进沿江化工污染治理,13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一组数据见证了治理成效:去年四川省87个国考断面优良率98.9%,较“十三五”初期上升26.4%,在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消劣”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Ⅴ类水质国考断面全面清零,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岷江流域首次实现全面达标。
王波介绍,今后四川将强化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大保护,进一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积极探索农村污水治理新模式,积极推动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打造一批百姓记忆中的美丽河湖。
“低碳四川”绿色发展
在四川各地的大街小巷,总是少不了火锅的香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火锅店“气改电”,一场“火锅无火”的变革正在天府之国悄然上演。现在,吃火锅也能吃出“低碳”。
作为经济大省、绿色能源大省,应对气候变化,四川正积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骑自行车出行、生活垃圾分类、使用布袋购物……市民逐渐成为“低碳生活”践行者。
去年9月,2020成都国际环保博览会在西部地区首次实现“零碳排放”办展,“碳中和”成为展会最大的特色,受到许多市民关注。“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其实并不难,有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都是在为‘减碳’作贡献。”参展市民陈扬说。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稳定在2.7至2.8亿吨之间,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26%左右,成为全国人均碳排放最低的省份之一。
据了解,四川目前已基本完成省级和21市(州)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调整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突破8000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80%。
王波表示,下一步四川将从战略全局认识和把握应对气候变化,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探索符合四川战略定位、发展阶段、产业特点、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的低碳转型路径。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