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林业资源 > 动态信息 > 正文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光叶蕨人工繁育取得成功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20-7-21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经过5年的探索,陈小红副教授破解了光叶蕨Cystoathyrium  chinense  Ching人工繁育难题,为光叶蕨人工种群的建立和野外回归迈向了新的一步。
光叶蕨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是“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的头号物种。2013年9月,科研人员在二郎山找到了一个残存的种群,全部只有103个片叶;2020年6月,又在峨眉后山发现了几株光叶蕨。经过7年多的努力,光叶蕨的叶片数量增长了一倍。但是,光叶蕨的人工繁育难题一直没有建树。物种总面积不到20平方米,总数量不足100株的现实没能改变。随时灭绝的风险依然存在,世界蕨类植物权威人士张宪春教授指出“当今中国第一可能灭绝的物种就是光叶蕨。”
四川农业大学黄从德教授团队承担了“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雅安市范围的调查任务。历时五年,陈小红副教授及其研究生们作为骨干调查力量,完成了包括二郎山在内的野外调查。
调查过程中,陈小红为光叶蕨的极度濒危忧心忡忡,决心为光叶蕨的生存而贡献力量。然而,光叶蕨为中国、四川所特有,国内外对其研究仅限于分类讨论。《中国植物志》记述光叶蕨属 Cystoathyrium  Ching“在分类位置上是介于蹄盖蕨属Athyrium  Roth.和冷蕨属Cystopteris  Bernh.之间,不同的是中部羽片的羽轴顶部下侧具有性质尚不明的小突起。”
2015年起,陈小红师生们开展野外不间断观察记录;2016年开始,捡拾其他科研团队剩余的枯落叶进行人工繁育试验。到2018年,初步完成了光叶蕨濒危机制的研究,认定学界一直“性质尚不明的小突起”就是珠芽,得出光叶蕨主要依靠珠芽繁殖维系种群的结论。光叶蕨孢子繁殖比较困难,一些研究表明其孢子萌发时间长达60天,且只进行到配子体阶段。她们观察发现,光叶蕨的珠芽位于成年植株羽片顶端的小脉中部,成熟后掉落到土壤,可生长形成新的植株。
资源调查项目结束后,在黄从德教授的鼓励、赵安玖教授的支持以及隆廷伦高工的关心下,陈小红师生们的科研工作继续展开。既要检验她们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光叶蕨的人工繁育试验。
经过2年多的继续观察和实验求证,开展人工繁育对照组试验。到2020年7月,陈小红师生们不仅反复证明了其关于光叶蕨珠芽繁殖的理论,而且通过对照试验找到了人工繁育各阶段的技术要求,人工培植获得了植株,初步建立起了光叶蕨人工种群。
光叶蕨1个羽片顶端着生1—4粒珠芽,1个片叶可结出近80粒珠芽。陈小红副教授的调查研究和科技成果,不仅填补了分类学上对光叶蕨的认知,而且为光叶蕨的人工繁育找到经济、快捷而又有效的技术方法。光叶蕨在走过了发现难、繁殖难后,野外回归建立新的人工种群已指日可待。
四川林草局包建华副局长说:“陈小红副教授敢想敢干,独立思考,冲破传统桎梏,坚守学术本真,务实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国家的需求和国际前沿紧密结合起来,把科技成果应用在野生植物保护的事业中。光叶蕨物种保护看到了新的希望。”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