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产业资讯 > 正文
大竹蚕桑发展七十年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9-9-11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解放之初,大竹县共有桑园面积10亩,发蚕种12张,产茧4担。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06年大竹县委县政府将蚕桑纳入我县五大支柱产业,2013年大竹县成为四川省四十个蚕桑基地县之一。七十年大竹县蚕桑发展变化如下:
一、引进优良桑蚕品种。桑品种从年产叶量1000公斤的“小冠桑”改为年产叶量可达2500公斤的“川桑98-1、嘉陵20号、川桑48、湘7920”;蚕品种由原来的抗逆性、抗病性差的赢文、华东三十四改为蚕儿发育整齐、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的川山×蜀水、芳.绣×白.春,为提高蚕茧单产奠定基础。
二、推广蚕桑先进技术。⑴改变了小蚕饲养模式。原来的千家万户蚕农饲养小蚕,现在由有责任心、技术强的人员搞小蚕共育,全县小蚕共育面达100%,为提高单产打下坚实基础。⑵改变了大蚕饲养方式。原来蚕箔育,给桑、消毒、扩座、匀座要端箔,除沙,一个劳力养蚕1张,现在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育,不端箔、不出沙,节约劳力、提高功效,一人可养5张蚕,全县大蚕省力化蚕台育达100%。⑶改变了年养蚕次数。由原来年养蚕3季改为年养蚕6季,桑叶循环利用,防止桑叶老化,提高了桑叶利用率、亩桑年增养蚕1.2张,减少了劳动强度。⑷改变了熟蚕上蔟方法。原来熟蚕上蔟要人工捉在簇具上,劳动强度极大(1张蚕上蔟要两个工),现在推行优良簇具自动上蔟技术,熟蚕自己爬上簇具,1人可上6张蚕,提高功效5倍,全县优良簇具自动上蔟面达90%以上。
三、改变蚕桑经营模式。由原来的零星分散栽桑养蚕模式转向栽桑养蚕大户,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
四、多元化发展蚕桑。原来栽桑只为养蚕,现在栽果叶兼用桑,4月下旬—5月上旬采桑椹,桑椹除鲜采,还加工干果、酿桑椹酒、做桑椹膏,桑叶可养蚕;栽叶用桑桑叶可养蚕、可制作桑叶粉、加工桑叶面、制作桑叶茶、桑叶还可做其他畜禽饲料。原来桑枝做燃料、蚕沙做肥料,现在冬闲利用桑枝做桑枝食用菌,蚕沙做蚕沙枕;原来桑园只有桑树,现在桑园套种蔬菜、中药材、林下养鸡等,通过多元发展,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提高了蚕桑综合效益,现在亩桑收入万元以上。
五、配套蚕桑基础设施。全县已建标准小蚕共育室11间、690㎡,并配备设施设备;建专用大蚕彩钢大棚89间、5768㎡;桑园生产便道16.5公里。
七十年来,通过走规模化、良种化、集约化、科技化、多元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2019年全县优质桑园5000亩,发蚕种9700张,产茧6984担,分别是1949年的500倍、808倍、1746倍,蚕农茧款收入1076万元;果桑300亩,产桑葚75吨,产值150万元;蚕桑副产物利用(桑枝食用菌、桑叶粉、桑椹、丝绵被、蚕沙枕等销售收入、桑园林下套种)收入540万元,蚕桑产业总收入1766万元。
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此篇通过大竹蚕桑7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体现一代又一代蚕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与坚守。
 
 
 
(大竹县蚕桑技术推广站  冷晓凤)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