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省建设 > 人口素质工程 > 正文
西华师大“足记”团队深入大石镇开展文化扶贫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9-7-29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西华师大“足记”团队深入大石镇开展文化扶贫
——多彩课堂活动 教育扶志扶智
 
7月18日,由14名成员与1位带队老师组成的西华师范大学“足记”——青春向党、薪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队,时隔360天,跋涉400公里,徒步8.4公里,11676步,抵达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互助村小学,并组织了30余名留守儿童,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教育文化扶贫工作。
“这所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00多人,这些孩子们都很好学,但是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师资力量不够,而平时设立的课程也只有语文、数学和体育。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的。”驻村第一书记殷俊书记在和志愿者们交谈时说道。志愿者们了解到这些情况,更是卯足了劲,希望在这短短十天内,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全心全意教授给孩子们。
“老师,我从哪里来?”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吗?我妈妈说我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你们信吗?”
“不相信!”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道。
一堂以“老师,我从哪里来?”为主题的“两性教育”课在互助小学开课了,实践队员李佳乐在开展了两性科普教育。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对于老师讲解的知识,孩子们积极又羞涩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课堂上氛围轻松,孩子们从最初的害羞,到最后认真听老师讲课并且积极互动,整堂课取得了良好效果。
“开展两性科普教育课堂,能让孩子们树立’性’的正确认识,让孩子们了解到‘自己是如何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并且教会孩子们如何把握与异性交往的情感和行为尺度,学会保护自己,以及积极、认真、愉悦和健康地看待与处理两性关系。在这方面的教育上,孩子们欠缺的太多,而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李佳乐在上完课之后说到,“相信这堂特殊的课,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实践员尹祺一首古诗教学课堂上,这两句诗孩子们朗诵地分外认真,书声琅琅,响彻校园。他们的眼里都写满了认真,破烂的本子,快没有墨水的钢笔,比手指还短一些的铅笔……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他们接受知识时的认真、积极。
与城市里的孩子相比,山里的孩子们少了很多的被教育机会,没有伞的孩子要在雨中努力奔跑。他们勤学、好问,懂事、善良;他们积极、乐观,热情、真诚;他们学习的身影出现在教室,他们悦耳的歌声也响亮在天空。他们都明白“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他们也值得更好的世界。
“这些孩子多数为留守儿童,他们有时候懂事的让人心疼。今天有个妹妹跟我说,长大后她想环游世界,想吃遍所有美食。说着梦想时,她的眼里尽是光芒。”实践队员李青蔓说。
希望孩子们在志愿者青春积极的正能量影响和鼓励下,立志走出大山,看到更大更美好的世界,让他们有信心走出大山,拥有外面更广阔的天地,能够在他们的人生长河中掀起一点波澜。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建设家乡、回报社会。
教育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足记”团队一直在路上,虽行动缓慢,但从未停歇,希望志愿者为孩子们带去的爱和知识,能够让大山深处开出不一样的花。
文化扶贫,精准扶智,让文化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用“文化”去耕种土地,以“文化”去引导扶贫的前进方向,发挥文化扶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应有的贡献。“足记”——青春向党、薪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与孩子们的故事,在大山深处,竹林深处,仍在继续。(钟乐之 殷俊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