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省建设 > 动态信息 > 正文
谁与“国宝”为邻?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9-5-22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谁与“国宝”为邻?
大熊猫背后的一个美丽世界
 
每当提起卧龙,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大熊猫,认为这里是大熊猫的王国。大熊猫与卧龙之间,已成为一种固化的链接。这种链接自卧龙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已长达56年,而全面系统地开展科学保护大熊猫也有41年了。大熊猫的光环掩盖了真实的卧龙,让绝大多数人忽略了这片高山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卧龙之所以能够拥有大熊猫,与其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完整而健康的野生动植物群落和结构密不可分。人类加诸在大熊猫身上的光环,无法改变其他动物与国宝大熊猫在一个系统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邛崃山脉腹地,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部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保护区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海拔落差极大,最高点和最低点的相对高差达到5100米。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使这里沿着不同的海拔梯度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气候垂直带谱和植被类型。大熊猫的发现者——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当年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这片土地的:“如我预料的那样,这里虽然离成都不算遥远,但由于崇山峻岭的阻隔,是一个封闭的、原始的、不受朝廷管辖的部落……这里的高山和河谷被原始森林覆盖,使当地的野生动物得以生存和延续下来。”
“伞护种”大熊猫和其他物种的理想栖息地
大熊猫曾一度广布于中国东南大部甚至东南亚部分地区,但是目前只分布于中国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6条山脉中,它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古老孑遗物种。到了近现代,它们的境遇却一直在走下坡路,大熊猫的种群生存甚至已经变得岌岌可危。研究结果显示:人类活动不断扩张,开始侵占原本属于大熊猫的栖息地。大熊猫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数量越来越少。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大熊猫和大熊猫赖以生存的森林。原本就是大熊猫原生栖息地的卧龙,森林和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因此成为国家首选的保护大熊猫工作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1963年4月,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出发点,卧龙由此开启了以科学保护大熊猫的奋斗事业。
大熊猫之所以成为卧龙的代名词,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伞护种”理论的实行。“伞护种”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布鲁斯·威尔科克斯在198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伞护种’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物种,其生境需求应该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从而在保护该物种的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就属于典型的“伞护种”。上世纪70年代,胡锦矗带领一批青年科学家在卧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测站,卧龙因拯救大熊猫工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从此,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中国大熊猫科研保护工作全面展开。而大熊猫与卧龙之间固化的链接也正式开始,日渐深入人心。
正因如此,也让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认为,到卧龙就是看大熊猫的,以至于人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卧龙之所以能够拥有野生大熊猫,其实与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完整而健康的野生动植物群落和结构密不可分。
完整而健康的生态系统与“国宝”共生共荣
从最东边海拔1100米的木江坪到最西边海拔4500米的巴朗山垭口,区内的皮条河是呈树杈状分支的水系,汇集成干流从保护区的西南向东北蜿蜒奔流,纵贯全区并将保护区分为两个部分。丰富的水资源涵养的7000平方公里范围内,交替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耐寒灌丛和高山草甸以及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等6种植被类型。丰富的植物和生境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动物多样性,成为许多孑遗物种的避难所,保存了不少古老孑遗物种和特有种,形成一座世界难得的广谱基因库。
2017年12月综合科学考察结束后,保护区内已知分布有大型真菌479种、藻类植物171种、蕨类植物177种、裸子植物33种、被子植物177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3种,包括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独叶草等,二级保护植物四川红杉、红花绿绒蒿和连香树等。有脊椎动物504种,其中兽类137种、鸟类318种、爬行类19种、两栖类18种和鱼类12种,包括1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5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野生大熊猫始终是卧龙保护区的旗舰物种和明星动物。通过野生大熊猫DNA档案的组建,初步显示,区内有野生大熊猫149只左右,主要栖息地面积大于340平方公里。分布的大熊猫种群属邛崃山种群,其栖息地是大熊猫邛崃山种群分布的核心区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价值。
2017年,卧龙根据之前掌握的雪豹痕迹,对保护区内海拔4000-5700米近132平方公里的区域实施红外线相机网格化布控,覆盖包括魏家沟、梯子沟及野牛沟交界、卧龙关沟、银厂沟、正河5个雪豹栖息地及潜在栖息地,这是卧龙有史以来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雪豹监测。这些相机在野外连续捕获了大量雪豹珍稀野外活动影像。47个红外相机位点位捕捉到清晰可见雪豹蔷薇花斑的照片782张,拍摄到雪豹视频累计时长36分钟。北京大学的专家根据整理红外线触发相机拍摄到的雪豹画面和视频,比对雪豹花纹,判定出至少有26只雪豹个体。卧龙也第一次获取了珍贵的4只雪豹“同框照”。在卧龙约300平方公里的雪豹栖息地范围内,雪豹分布密度居全国首位。一个是代表中低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大熊猫,一个是代表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种雪豹,“大熊猫+雪豹”的双旗舰物种地就此显现。
目前,四川省内有记录的雉鸡类有25种,卧龙记录有13种,其中10种是四川省特有种。也就是说,四川省一半的雉鸡类可以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找到,堪称“雉类的王国”。卧龙所在的横断山区也是中国鸟类特有种最丰富的区域。目前,中国鸟类特有种为100 种,其中横断山区就有61种之多,位居全国之首。在垂直分布上,以1800-2900米的中高海拔地区鸟类特有种的多样性最高。
一条繁忙的国道从保护区中穿过,所以想在白天直接见到大型的哺乳动物并不容易,只能看到在山坡上,密集的兽道沿坡分布;拦在小路上的树干上堆积着一层薄雪,雪面上那些清晰的足迹则向我们展示出小熊猫和豹猫如何在这里巡游。而当夜幕降临,车流不断的国道旁边,你却可能与一头体型庞大的动物不期而遇。在夜晚的卧龙,水鹿、鬣羚、斑羚、毛冠鹿、豹猫,会纷纷下到山谷里的河边饮水。运气好的时候,你能够看到与食草类动物的眼睛反射着不同颜色光芒的金黄色的小亮眼睛,那可能是一只在觅食的豹猫。这些场景会让你心生疑惑:这真的是在中国内地吗?——或许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以至于这种千百万年来大自然中每日不断重复的场景竟让人感到如此的不真实。
这里就是卧龙,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动物们在这里随着海拔和植被的分布而形成分化,并在高山深谷之间游荡、迁徙。这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完整程度,足以承担其中国最著名自然保护区的美誉。然而,大熊猫过于出名,以至于掩盖了一个真实的卧龙。但大熊猫永远无法代表卧龙的全部,我们现在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也只是卧龙生物群落的冰山一角。在卧龙广袤无垠的原始森林里和雪山上,究竟还有多少物种未被发现?它们是如何在这里生活、又如何共荣共生?相信我们会慢慢找到答案。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何晓安 龙婷婷 夏小山)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