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产业资讯 > 正文
乐至打造“中国桑都”迈向“中部崛起”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9-12-3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11月下旬,初冬。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井市村,阳化河仍在静静流淌,两岸也没有了夏日的热闹,几百米外的红旗丝厂却是另一般模样——库房前,选茧作业一刻也未停歇;车间里,缫丝机器开足了马力;货车上,一批高品质生丝正准备销往外地……“行情不错,这是个暖冬。”大步走来的厂长秦波笑着说,随着乐至“桑城”美名再扬、“桑都”建设提速,这家已经有60余年历史的老丝厂,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蚕桑,这个传统产业,蕴含着推动乐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近年来,乐至全力推动桑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桑产业的全链开发,推进乐至蚕桑产业向规模、多元、优质、高效的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明确提出到2021年实现桑资源综合开发产值40亿元以上,蚕桑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
坚守“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坚定蚕桑产业作为乐至特色主导产业的决心,乐至正加快建设“中国桑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什么立足成渝中部、坚持绿色发展,迈向“中部崛起”的发展格局
站在沱江和涪江的分水岭上,乐至在地理版图中区位独特,深处盆地腹心、川中丘陵,西边接着龙泉山脉、东边连着平行山岭。在另一个维度,人们看到了类似的现象——处于成渝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乐至在经济格局中也堪称“洼地”。
2018年,乐至县地区生产总值200多亿元,远低于龙泉山脉那头的成都市龙泉驿区,以及平行山岭那头的重庆市大足区。
时针倒拨30年,秦波还是才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乐至乡间工厂。“当年这里很红火!”秦波感叹,比起只会种地卖粮的周边地区,那时的乐至人既会栽桑养蚕,又会煮茧缫丝,这让乐至名声在外,吸引力十足。
不过,伴随着成渝两地的快速崛起,外出务工成了新的潮流。直到如今,这样的趋势依旧。
“成渝两大城市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和明显的‘虹吸’效应。”在乐至县委主要负责人看来,夹缝中的乐至,面临着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还是“月明星稀”的尴尬局面。
产业结构升级,是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对标西北边的邻居,汽车之城美誉早已名扬四海;对标东南边的邻居,石刻之乡、五金之乡等名片也让当地的文旅业、制造业蓬勃发展。相较之下,乐至更需要一项特色优势产业。
振兴蚕桑,呼之欲出。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布局蚕桑重点县;资阳市委、市政府明确,围绕“一县一特”提升现代农业。历史底蕴深厚、产业基础雄厚、比较优势尤为突出的乐至蚕桑产业,破茧而出。
抢占先机、主动出击,乐至正奋力逆转“中部塌陷”,迈向“中部崛起”的发展格局。
“机”从哪来?立足成渝中部,乐至机遇无限。
“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成南达万高铁的建设,乐至将加快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重庆‘1小时经济圈’。”乐至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这里即将迎来成渝两大都市优化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契机,基础设施承载力、高端人才吸引力、资源要素集聚力将实现全方位提升。
“击”向何处?坚持绿色发展,乐至明确目标。
起于上个世纪的大规模植树造林,让乐至从一座“石头城”变成如今的田园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1%。近年来,现代林业、现代农业竞相发展,城郊经济、餐桌经济逐渐兴旺,成渝“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和“后花园”已见雏形,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充分利用成渝市场、充分发挥绿色效益,乐至蚕桑产业迈开了向规模、多元、优质、高效的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新步伐,“中国桑都”的名片也越擦越亮,成为“成渝中部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点睛之笔。
凭什么历史底蕴深厚、产业基础雄厚,打造“中国桑都”的底气十足
丝从茧来、茧从蚕来。秦波还记得,自己到红旗丝厂的头一个工作,就是到各个乡镇蚕农手中去收蚕茧。那时的乐至不仅有“帅乡”的名号,也有“桑城”的美誉,在全县的每个乡镇,都有不少村民栽桑、养蚕,还有人专门从事蚕茧收售。
栽桑养蚕的传统,源自当地深厚的历史底蕴。
33年以前,乐至便已成立蚕桑局,专事产业研究、指导等工作。长期研究当地蚕桑历史的乐至县蚕桑局副局长龚国介绍,乐至地域广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里的蚕桑产业历史还能往前回拨上千年,自隋唐始,世代相传。
据《乐至县志》记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当地即有蚕丝品问世;清朝时,当地就开设了蚕桑传习所,建立了蚕桑局,指导生产。
“公社遍故乡,到处是桑园。蚕娘两万人,一年八季蚕。”上个世纪50年代,栽桑养蚕已蔚然成风。
正是那个年代,红旗丝厂建立,标志着乐至蚕桑产业正式迈入了以蚕茧加工和生丝制造为主的工业时代。
“这些机器就是见证。”秦波指着面前的一排缫丝机感叹,从当初的“301B型”,到“飞雷2000”和“飞雷2008”,再到“优选”和“领航者”,机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让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保障。
近些年,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大批丝厂倒闭,但转型成功的红旗丝厂却屹立不倒。目前,红旗丝厂生产的生丝的纤度、匀度等主要指标已经稳定达到行业最高标准6A级,每吨生丝的售价普遍比市场均价高近10%,“高端、高品质的生丝不愁销路,这就是我们如今的主攻市场。”
在龚国看来,这就是振兴蚕桑的产业基础。“以红旗丝厂为代表,以煮茧缫丝为起点,一大批龙头企业扎根乐至,深耕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这为乐至蚕桑产业进一步发展振兴,打造“中国桑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位于乐至县的四川通世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通世达公司”)生产车间内,叶绿素铜钠盐生产设备正在紧张运转中。
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心武介绍,2004年他们发现可从桑叶中提取叶绿素,合成叶绿素铜钠盐等药品原料。为此他们组建公司,投入千万元建设了8条生产线。2017年,该公司平均每月就有超过两吨的叶绿素铜钠盐销往澳大利亚。以每吨80万元计算,仅叶绿素铜钠盐一种产品的月销售额就接近200万元。目前这家公司的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产品已远销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光通世达公司。30多年来,乐至县蚕桑局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还不断引导企业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完善产业链。本地酒企四川外交家酒业有限公司发现桑葚当中的营养价值,研发推出了桑葚酒,打开了一片新市场。
与其他蚕桑大县相比,乐至蚕桑业的特色在于依靠政府扶持、企业创新的模式,不断拓展桑资源综合利用价值,并实现工业化量产,赋予蚕桑业这一传统农业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如今,乐至县丝绸加工企业、蚕桑副产物加工企业等产值已达10亿元。
做什么一二产业复兴、三产融合振兴,走出“跨越赶超”的全新路径
桑园再绿、蚕业再兴——随着“中国桑都”建设加快,带有蚕桑元素的一二产业正在乐至全面复兴。
近年来当地积极扶持养蚕大户、蚕桑家庭农场、蚕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加快乐至蚕桑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转型发展步伐。
按照规划,到2021年,乐至要在全县支持和培育年养蚕15张以上、年养蚕收入3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5000户;培育桑园30亩以上、年养蚕100张以上、年养蚕收入20万元以上的蚕桑家庭农场500个;培育桑园500亩以上、年养蚕1000张以上、社员年养蚕收入200万元以上的蚕桑专业合作社50个。
而在规划当中,乐至还要积极推动蚕桑产业的加环延链,促进桑产业全链条发展。当地还将充分利用乐至丰富的蚕桑资源,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规划建设乐至桑产业特色工业园,吸引开发利用桑叶、桑枝、桑葚、蚕沙、白僵蚕、蚕蛹、绢丝等蚕桑副产物的企业入驻兴业,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培养新的产业业态,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投资50亿元,大手笔建设蚕桑产业特色工业聚集区,形成以生丝高端制造、高品位丝绸服装制造、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产业集群……
复兴蚕桑,先行者有之,后来者有之。“大家既要比‘硬实力’,还要比软实力。”在龚国看来,要在你追我赶之中实现“跨越赶超”,建成“中国桑都”,让蚕桑文化与蚕桑产业同步振兴、相互促进。
“乐至蚕桑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蚕桑丝绸文化资源,境内丰富的桑树资源和完整的蚕桑产业链条,为我县‘蚕桑文化’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龚国表示,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蚕桑特色小镇、桑都蚕桑主题文化公园、桑都大道、桑都桑海、蚕桑全宴等蚕桑文化及特色景观建设为载体,全方位推动乐至蚕桑丝绸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中国桑都”创建提供有力的文化品牌支撑。
这样的想法与秦波不谋而合。红砖厂房在夕阳下拉出光影,闲置的老旧机器布满灰尘……这些上世纪60年代的记忆,是秦波眼中的宝贝。他和同事正在将一个大胆的想法变为现实:利用工厂闲置的厂房机器,开发工业旅游。一个有着61年历史的老厂,从未搬迁,从未停产,“这就是我们宝贵的资源。”
目前,红旗丝厂已经同专业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工业旅游项目,计划从蚕桑养殖开始,涵盖缫丝、制绸到加工服装等全产业各环节,融合观光、体验、购物等业态为一体,让游客深入了解蚕桑产业、感受蚕桑文化。
乐至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当地将围绕全省“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要求,以成渝中部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为目标,全力打造以“一园两带三基地”为核心的蚕桑产业集中发展区,推进农文旅跨界融合,在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和蚕桑特色文化旅游上做文章、下功夫,建设以蚕桑产业博物馆、蚕桑文化主题公园、“桑海”景观长廊为代表的特色景点,推动一二产业复兴、三产融合振兴,走出“跨越赶超”的全新路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