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资讯动态 > 正文
砥砺前行,四川修复保护生态70年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9/10/9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数说70
◎截至目前,四川森林和草原面积约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4,位居全国前列
◎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8.83%,高出全国平均值15.87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各类保护地519处,总面积11.35万平方公里,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3%
四川行动
◎1998年,在全国率先试点天保工程
◎1999年,在全国率先试点退耕还林还草
◎天保工程启动21年来,全省2.83亿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
◎退耕还林还草20年来,四川近4000万亩坡耕地转化成森林
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的四川,生态资源富集,是全国三大林区、五大牧区之一,林草面积约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4。
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的四川,是两条母亲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肩负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70年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敢为天下先的四川人,多次探索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修复保护并举:有强度也有力度,率先探索生态屏障建设
回顾四川生态保护修复历程,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勇挑重担的四川,在多个领域试点探索出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生态工程和改革事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修复力度强度越来越大,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强。
打响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发令枪”。1998年,四川率先放下斧子,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把砍树人变成植树人和护林员。次年,还是在全国率先,四川开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14年底,又再次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以两大重点工程为抓手,四川不断扩展绿化覆盖面积。
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1989年,率先做出绿化全川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四川率先出台首个省级国土绿化方案《大规模绿化全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总体规划》,剑指重点工程造林、长江廊道造林、森林城市建设等九大行动。特别是推行森林进城和公园下乡,不仅补齐生态短板,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公共产品需求。
构筑保护地体系,不断守护四川生态多样性。早在1963年,为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四川设立全省首批五个自然保护区。随后,四川不断扩大保护地面积、保护对象和保护模式,生态特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陆续设立。2017年,又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既要建设,也要保护。2014年,全面划定四川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林业生态红线,明确红线就是“高压线”,构筑生态保护“防火墙”,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如今,我省建设完成全省林地“一张图”数据库和公益林数据库,将全省3.72亿亩林地和2.57亿亩公益林全部落实到山头地块,构建“天上看、地上巡、图上比”的案件发现和查处机制,变被动发现为主动发现、主动查处。
绿色本底越发厚实:自然生态持续向好,涉林产业迸发澎湃动力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如今,四川自然生态持续向好,山清水秀的绿色本底更加厚实。
修复工程进展顺利。20年来,四川省天保工程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资金470亿元以上,2.83亿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近4000万亩坡耕地转化成森林。“两大工程”已成为我省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重大生态建设行动。
国土绿化不断进展。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3年来,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4069万亩,林草资源质量和功能效益稳步提升。
生态恶化趋势逐步扭转。至去年底,四川森林、草原、湿地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38.83%,高出全国平均15.87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四川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保护体系不断跃升。迄今,全省累计设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19处,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3%,涵盖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名山大川。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断深化。
生态多样性不断保护。迄今,近90%在川有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全省高等植物种类居全国第二位,脊椎动物种类占全国45%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截至目前,全省林业产业基地超过1亿亩,竹子面积、核桃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围绕涉林特色优势产业,四川全面启动实施国家或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大熊猫、森林、湿地、乡村旅游和森林康养,已成四川旅游优势品牌。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暮冬)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