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动态信息 > 正文
黄沙漫漫今不见 绿意婆娑换新颜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7-9-19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9月6日,鄂尔多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此开幕,来自国内外的政府要员、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云集一堂,为防治荒漠化共商大计。
结束一天的会议后,参会人员马蓉到下榻的酒店附近购物,结账时店员问:“如何支付?”马蓉毫不犹豫地说,支付宝。原因很简单,用这一方式累计的能量,可以把一棵虚拟的梭梭一点点养大,然后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地区种下一棵真正的树。种下的不仅是梭梭,还是改善荒漠生态环境的希望之种。
同天清晨,“一亿棵梭梭”项目的发起者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举办了以社区为主体的多方参与荒漠化防治新思路边会,将13年来的荒漠化防治经验,分享给世界。
在边会上,阿拉善SEE理事总结了13年的实践,他认为“前几年走了很多弯路,恰恰是因为没有把治沙和社区与老百姓的利益直接结合起来”。当时,阿拉善SEE实验了各种办法、各种形式,试图将荒漠化治理工作引入到社区中。比如对农民进行移民实现“人退沙退”,给农民家中安装太阳能,希望能减少对植物的砍伐,最终也没有产生太多的效果。
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荒漠化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日益严重的荒漠化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任重道远。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原巡视员陈建伟认为,荒漠化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退化,而防治荒漠化,防和治要齐头并进。防要保护现有的荒漠生态系统,不让其退化。治就是治理那些退化的部分。同时,治理荒漠化还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所以,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责任重大。
骨感的现实让这条治沙之路充满坎坷。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端。阿拉善沙漠是阿拉善盟境内三大沙漠即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统称,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二位、世界第四位。因为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生态破坏,导致阿拉善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肆虐,一些景观渐渐消逝、生物多样性锐减……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防治荒漠化,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找出规律、探索模式,同时顺应自然。
实践出真知。阿拉善SEE探索出以社区为主体的多方参与荒漠化治理模式,具体落实为两个项目。一是种植梭梭进行荒漠化治理。农牧民在种植梭梭时,嫁接肉苁蓉,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直接利益。
阿拉善SEE荒漠化防治项目管理委员会主任郗树森介绍:“当地人都知道,梭梭是烤羊肉最好的木材,烤出来的羊肉味道非常鲜美,所以常常被砍掉。如何让梭梭能活下去,不被砍掉,就是通过它来嫁接肉苁蓉,与老百姓的直接生活密切相关。”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名贵中药,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有“沙漠人参”的美誉。一根新鲜的肉苁蓉能卖到百元,有的还能卖到上千元,它的种子都卖到两万元一公斤。阿拉善SEE最早的种植实验户胡开竟,2016年种植肉苁蓉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20万元。难怪当地牧民说:“先种3年梭梭,再种3年苁蓉,6年后就变成金子了。”
牧民通过种植肉苁蓉来获取经济效益并改善了家庭生活,更乐于种植更多的梭梭。同时,他们还主动保护梭梭,不让别人砍伐,这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最重要的是,梭梭让心系故乡的人从外地打工返乡,用自己的双手恢复并保护家乡的生态环境,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另一个项目是种植沙漠节水小米。阿拉善SEE在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民大量种植玉米,玉米大多采用漫灌的方式,所以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当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后,荒漠化就愈加严重。荒漠中一些根系较浅的植被,如果接触不到水,自然会干枯死亡。所以,让水资源得到节约利用,并让地下水水线回升,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当地科学家的研究论证下,最终阿拉善SEE选择通过种植小米的方式来节约地下水,用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即使在较少水源的滴灌下,也能让当地牧民获得高于种植玉米的收入。
经过测算,产出一斤小米大约能节约一立方水。2017年,已在当地种植了一万多亩节水小米,大概能节约地下水500多万立方水。长此以往,水资源基本得到平衡,水位不但不会再下降,而且还会慢慢回升。
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秘书处代表杨有林在边会上表示,有许多国家对阿拉善SEE防治荒漠化的做法很感兴趣,常向公约秘书处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学习和借鉴阿拉善SEE的做法。下一步,期待阿拉善SEE能将经验文字化、提炼化、经验化,走出国门,与更多国家一同防治土地荒漠化。
人物专访
连餐厅服务员都说:我在为你们植树”
中国环境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举办,阿拉善SEE召开边会,将分享哪些防治荒漠化的经验?
钱晓华:13年前,阿拉善SEE在月亮湖畔发起成立,最初的探索从荒漠化防治开始。十多年来,我们经过无数失败、探索,最终做出一点成绩。虽然环保公益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在互联网方面,已经领先了。通过互联网+公益的方式防治荒漠化,我觉得阿拉善SEE的做法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分享给全世界。
这次我们参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体现出以企业家为群体的环保机构的使命和责任。此前,我们还参加了多届联合国气候大会、里约的地球大会……我们希望将从事荒漠化治理或者生态保护的事情传播到全世界去,这也是本次边会的设立目的。
中国环境报:能否举一些具体事例?
钱晓华:比如为推动荒漠化防治,阿拉善SEE发起“一亿棵梭梭”项目,并结合蚂蚁森林等互联网平台,推动了互联网+公益等新形态。我们与蚂蚁森林结合,短短5个月内,实现了两亿人次以上公众参与,在蚂蚁森林累计种树超过111万棵。
为了解决沙漠绿洲地下水采补不平衡的问题,阿拉善SEE探索出以市场手段引导农业节水的办法,即推广高产沙漠节水小米。通过开拓广阔的市场渠道,帮助农户调整和优化现有种植结构,实现农业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截至2016年底,参与沙漠节水小米的合作社共达9家,参与农户达150多户,在阿拉善当地累计种植面积近万亩,总节水量近500万立方米,亩均增收近500元,相比玉米,亩均毛利润翻了两番,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农户参与项目的热情。
中国环境报: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事?
钱晓华:以蚂蚁森林这个项目为例,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支持一亿棵梭梭的网友很多其实是收入并不高的年轻人,有的在餐馆当服务员。有一次,当我们去一家餐馆就餐时,服务员看见大家背着印有阿拉善SEE标识的包,他们兴奋地说:“我在为你们植树。”
中国环境报:本次边会的主题是“以社区为主体的多方参与荒漠化防治新思路”,能否具体阐述下?
钱晓华:13年来,阿拉善SEE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NGO建立了紧密的项目合作,通过项目实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强当地人的环境意识,探索产业化,带动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坚持绿色发展模式,全面提升荒漠化地区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为荒漠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大量实践使我们充分意识到,荒漠化的治理如果能够和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将产生极大的助推力。最近几年我们看到,这些荒漠化地区的农牧民已经不那么贫困,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生态环境和贫富联系紧密,越是贫困的地方,其生态环境可能越恶劣。改善环境要和民生联系起来,不仅推动荒漠化防治,而是实行生态扶贫。通过政府引导,农牧民和环保公益组织等连接在一起,可以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一些经验。
■各抒己见
在本次边会上,来自政府、研究机构等的相关人士对防治荒漠化阐述了他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
以社区为主体
多方参与荒漠化防治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徐先英
治沙要与老百姓的生活相结合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在沙区从事防沙治沙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此前,我们专注治沙,没有把治沙上升到与老百姓的生活相结合的角度,治沙对老百姓缺乏吸引力。在2000年左右,我们和王石先生搭建起治沙平台。同时,建立起政府引导、有责任心的企业家搭建平台、发动社区群众参与的模式,我们通过培训、示范、实践,把治沙技术传授给社区群众。社区群众有了资金保障和经验后,参与治沙的积极性会更强。
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潘竞君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经济和生态双赢
阿拉善一直处于防沙、治沙前沿,政府投入很大。政府还出台了几大措施,如普遍推行禁牧,采取重点工程,有效保护沙区的植被,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还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旗区工作职能目标考核范围。从2001年开始,通过人工调查和遥感技术对全盟的荒漠化进行监测。根据最新一次荒漠化的数据调查,全盟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实现了双减少,比2009年减少了3380平方公里和5600多平方公里。这尤其得益于近5年来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步伐的加快。
我们的经验是: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治沙就是治穷,在环境最恶劣的时候,农民大量出走,外出打工。而生态环境改善后农牧民纷纷返乡,通过参与家乡的产业建设得到收益,有的不但脱贫而且致富。通过治沙最终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才能实现健康、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绿化基金会副秘书长许新桥
治沙要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
我们在2003年进入阿拉善,在多年探索中有一大体会,荒漠化防治的根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以前内蒙古是大草原,发展到今日出现荒漠化问题?就是要解决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从社区入手,改变牧民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消耗沙漠水资源等不合理的生活生产方式。多年实践表明,沙区贫困人口数量较大,只有解决沙区老百姓的贫困问题,才能实现生态保护。
阿拉善荒漠化严重,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恢复自然,一定要改变过去“人定胜天”的想法。沙漠绿化同样要注意合理性、科学性,哪些地方适合种植梭梭、种多大密度、能否多样化恢复,都需要缜密设计。
阿左旗吉兰泰镇巴彦乌拉嘎查书记潘多云
家乡不再贫困 牧民纷纷返乡
跟大家分享我亲身经历的事。上世纪70年代,梭梭林十分茂密。如果人不骑骆驼,很难走出去。一个少年一天能挖出二三百斤梭梭。当时的梭梭林就是这么茂密。
但随着生活方式的破坏,如牧民拉梭梭去贩卖,用梭梭生火,上世纪80年代起,梭梭林消失很多。到2000年,草场退化厉害,梭梭林遭到严重破坏。
后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走进巴彦乌拉嘎查以后,在国家林业局大力支持下,我带领牧民种植了10万亩梭梭,现在牧民返乡了。同时,种植梭梭林时嫁接肉苁蓉,不仅产生经济价值,国家还会给补贴。
5年过去了,巴彦乌拉嘎查的面貌焕然一新。走在路上,可以看到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梭梭林。我想把这个事业慢慢做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一份宝贵财富。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张春燕)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