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林业资源 > 动态信息 > 正文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荒漠化和沙化实现面积减少、程度降低“双减双降”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7-4-10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要求。近年来,我省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持续扩展的态势。“十二五”期间,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实现面积减少、程度降低的“双减双降”。
喜人变化 大力度防沙治沙植被盖度由15%提高到45%
武威市凉州区头墩营林场这些年的生态改善是甘肃荒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
用凉州区头墩营苗圃(现头墩营林场)主任、支部书记杨跟胜的话来说:“登高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是曾经的真实写照。”
为了加快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步伐,改善沿沙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这些年杨跟胜四处争取防沙治沙资金,省、市、区林业部门的领导、干部被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在林业项目建设上给予了头墩营林场大力支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沿沙造林队员,经常早出晚归,每天都要在风沙口上奋战十几个小时。日复一日的高强度劳作,有的队员扛不住了,打退堂鼓回了家,对此杨跟胜并没有责怪他们,依旧每天走在治沙队伍的最前头。
截至目前,通过对八十里大沙洪水河沿岸压置麦草、玉米秸秆沙障,有效阻止了洪水河沿岸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的移动,为洪水河沿岸生态植被恢复打好了基础,使沿沙区两万多亩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头墩营林场扩大苗木繁育,通过育苗结构调整,为林场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引进并新增苗木十个品种,年出圃苗木达230多万株,就苗木培育将为职工增加人均收入2000元。林场干部职工从重粮轻林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确立了生态建设优先,按照“防治并重,治用结合,讲求实效,综合治理”的防沙治沙思路,结合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项目的启动,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使红水河东岸民调区两侧头墩营沙产业试验示范区植被盖度由原来的15%提高到45%以上,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保护了吴家井乡至长城乡沿沙区农田。
实现共赢 发展沙区特色产业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
近年来,我省在防沙治沙进程中,充分利用沙区具有土地宽广、光热资源充足等特点,把环境建设、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对沙区生态环境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沙区特色产业,达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
王银吉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的一名普通农民。武威生态地位突出,处于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的中心地带,肆虐的风沙以及缘沙地带群众生活的穷困,刺痛了王银吉的心。1999年春节过后,王银吉提出治沙的想法,一辈子苦惯了的父亲坚决支持,但妻子却极力反对,可他还是铁了心要干。“那一年,我承包了地育苗,我把所有育出来的苗子全部移到了沙漠边。”1999年开始治沙之前,王银吉家在红水村算相对比较富裕的农户。这些年,王银吉把卖苗卖粮的积蓄,全部投到了治沙上。“村里人都叫我‘疯子’‘愚人’,但我无怨无悔。”“让黄沙穿上绿装,经验只有两个字,就是坚持。”19年来,王银吉带领一家人在腾格里沙漠边缘战严寒、斗酷暑、治风沙、种梭梭,义务压沙植树7500多亩,面积约合68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栽植苗木600多万株,累计投入超过百万元。王银吉说,“只有把沙治住,我们和子孙后代才有饭吃。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8个沙区市州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19万公顷,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19.14万公顷和7.42万公顷,呈现出“双减双降”的趋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黑河和石羊河下游干涸多年的居延海和青土湖重现生机,分别形成40平方公里水域和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湿地。沙区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展望未来 把防沙治沙用沙与沙区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
下一步,我省将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政策叠加优势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加强重点工程建设、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突出重点区域治理,把防沙治沙用沙与沙区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激发和调动全社会防沙治沙积极性。将实行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严格责任考核。推进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持续挖掘利用沙区自然资源,带动沙区农民脱贫致富。积极探索沙区生态补偿机制,确立沙区承载能力评估和开发项目准入制度,规范管理沙化土地开发建设,鼓励、支持个人、集体、企业和各类经济组织进入沙区承包治理沙化土地。
 
 
(信息来源:西部商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