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各地交流 > 正文
兴茶富黔,贵州林业跳起美丽舞蹈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2-6-11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山多,贵州经济发展的“短板”。
如何提振贵州经济发展的信心?
贵州全省上下的共识:兴茶富黔!
200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明确把茶产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来抓。
大兴茶业在贵州大地风生水起。
贵州林业顺势而为,厚积薄发,积极从生态建设中寻找切入点,从林业重点工程中寻找突破口,大力发展茶产业,为全省贡献茶叶面积近百万亩,在兴茶富黔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科技支撑给力产业发展
几年前的黔东南州的丹寨县,少数民族集居,经济十分落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如今,这里因为有了“黔丹毛尖”、“苗岭御剑”等一系列贵州乃至全国知名的绿茶品牌而声名大振。
丹寨巨变,人们忘不了龙泉镇五里村那150亩“引路茶”。
2005年,国家林业科技推广项目《优质茶良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在丹寨县实施。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龙泉镇五里村,建设规模为150亩,项目总投资20万元。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科技含量,项目以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为技术支撑单位,选用黔湄809号、福鼎大白茶优良品种在丹寨县境内种植并获得成功。
2010年7月,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专家现场验收,得出了一组激动人心的数据:2010年采收茶青37825.5公斤,平均亩产茶青250.5公斤。其中:优质茶6175.9公斤,平均亩产40.9公斤;大宗茶31649.6公斤,平均亩产209.6公斤。销售收入31.4万元,实现利润10.83万元,并为基地附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劳务费20.57万元。
项目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为重要的是,通过示范辐射作用,为丹寨植茶工程向良种化、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丹寨茶叶产品的竞争力,带动了当地茶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
截至目前,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丹寨全县的茶叶生产中,共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2.6余万亩,占计划发展茶产业15万亩总面积的17.3%,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依托科技支撑,小小一片茶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产业,使丹寨县的经济发展找到了“根”。
示范引路带动规模经营
23年前的1989年,安顺市西秀区老落坡林场率先通过银行贷款建立了800亩福鼎大白茶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片绿叶引来一片绿荫。
截至目前,贵州省有21个国有林场累计直接投入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建立以福鼎大白茶为主要品种的绿茶基地2.1万余亩,年均茶青产量56.6万公斤,产值2885万元。
西秀区老落坡等3个国有林场已建成的3个茶叶加工厂,年加工干茶能力达10吨。正在建设中的都匀平浪、凤冈东方红2个茶叶加工厂,年设计加工干茶能力高达80吨,将于2013年正式投产。
国有林场茶叶基地的建设及其茶叶加工厂的生产、加工,不仅增加了林场的经济收入,安置了林场部分富余职工就业,还对林区周边的农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据统计,国有林场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茶叶基地近万亩,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新的增收致富渠道。
国有林场引领贵茶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退耕还林工程真正实现贵茶的规模化经营。
从《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茶叶发展面积统计表》可以看出,截至目前,全省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发展茶叶面积达51.66万亩,总投资超过了4亿元,一个退耕还林工程种植茶叶的总面积就占到了全省茶叶总面积466万亩的11.1%,林业对于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湄潭县是贵州茶叶第一县,产茶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上记述:“茶生夷州,每得之,其味必佳”,湄潭即是古夷州属地。
湄潭县依托退耕还林政策,抢抓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茶2.36万亩,使许多农户摆脱了贫困。
在退耕还茶中尝到甜头的农民,即使后来没有退耕还林计划指标补助,种茶积极性依然高涨。全县茶叶面积从2002年前的4.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32.55万亩,产值从1.1亿元增加到11.8亿元。
梅水沟村在实施退耕还林前属省级二级贫困村,通过退耕还茶后脱贫致富,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退耕户达52户,接近小康水平。
退耕还茶,还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湄潭县增加森林面积9.76万亩,提高森林覆盖率3.5个百分点,每年减少水土流失32万吨,可抵御30年一遇的干旱灾害气候影响。把原本粮食生产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高质量森林,且布局合理,与当地人文协调和谐,茶园、森林、稻田与整洁的村庄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春播秋收。
自2000年以来,全省林业系统紧紧依托天然林保护配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在林区大力发展茶叶种植面积近百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区群众通过种植茶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效益萌生动力,贵州退耕还茶后劲更足。
根据规划,2012年-2015年,贵州林业仅一个退耕还林工程,就将继续投入1.75亿元资金,发展35万多亩茶叶,使全省退耕还茶面积直逼百万亩大关。
退耕还茶实现兴林富民双赢
资金一直是困扰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给贵州茶产业发展带来了“甘霖”。
茶农既可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资金补助,通过采摘茶叶又获得经济收入,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又能得到务工收入,增收渠道增多,从而免除了百姓种茶的后顾之忧,群众退耕还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茶叶传奇,在都匀市等众多县(市)上演。
2002年以来,都匀市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退耕还茶面积6.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实施茶园0.4万亩,共计实施茶园建设6.7万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85.8%。面积达到200亩以上成片的有300多处、面积达到500亩成片的有80多处、1000亩以上成片的有20多处,全市可采茶园6.3万亩,大部分茶园成效显著。
退耕还林工程使都匀市茶园面积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前的0.8万亩增加至2011年的7.8万亩,短短几年时间,茶园面积增长了近10倍。全市都匀毛尖年产量由退耕以前的不足10吨增加到 2011年的250余吨,绿茶产量达200余吨,全市近90%的行政村种上了茶叶,3万多户10余万群众投身种茶,退耕还茶户达到户均2亩以上茶园面积。
都匀市退耕还林实施前茶农种茶收入总计不足100万元,退耕还林后目前全部退耕茶园6.3万亩已经产生收入,按照每亩产春季干茶1.75公斤,每公斤1600元计算,年产值达1.76亿元,退耕还茶户均年增加收入5345元,经济效益翻了几番。
黎平县在退耕还林实施中,大力扶持有潜力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形式和大户承包经营管理的模式,拉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建有大小茶叶加工厂点100余个,创造了“侗乡春雀舌茶”品牌,做大做强了全县茶叶产业。通过实施退耕还茶,全县农户受益4.2万人,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退耕还茶根基在富民,动力也在富民。
湄潭县湄江镇东南村轿顶组农民周忠亮,全家有6口人。他家退耕还茶5亩,每年茶叶纯收入按照7000元-8000元/亩,茶叶纯收入有3.5万元-4万元。另外,每年除了自家茶叶收入外,国家退耕还茶每亩地还补贴239元。周忠亮的儿子激动地说,退耕还茶之前全家每年种地纯收入总共只有2000元-3000元,退耕还林后纯收入超过了4万元,还是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好呀!
如今的湄潭农村,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幢幢黔北民居点缀在茶海里,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生活宽裕,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这一切都得益于长期坚持不懈地抓好茶产业发展。
兴茶富黔四字虽少,蝴蝶效应却很大。
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金小麒说,茶树既是一种重要的生态林木,又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深受林农喜爱。贵州省气候温和,水热条件好,茶叶分布范围广,适宜种植面积大,发展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务院提出的构建“两江”生态屏障和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实现全省茶叶面积700万亩的奋斗目标,将进一步为贵州林业兴茶富黔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贵州林业一定会挺起兴茶富黔的脊梁,为振兴贵州经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兴茶富黔,贵州林业在引领,贵州林业人在行动。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