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林业资源 > 社会关注 > 正文
大熊猫野化放归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2-10-19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我国首只系统野化培训大熊猫“淘淘”放归自然侧记
 
10月11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微微细雨中,2岁2个月大的雄性大熊猫“淘淘”在众多关注的目光里,恋恋不舍走出笼门,慢慢消失在一片青翠的竹林中……
“淘淘”回家啦!作为采用野化新方法培训出的第一只人工繁育大熊猫,同时也是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二期项目的第一个试验个体。“淘淘”迈出的一小步,却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有专家认为,如果“淘淘”可以经受住自然生活的严峻考验,帮助野生大熊猫壮大种群、繁衍后代,其重要意义不亚于首位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
6年前,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一期项目中,我国放归的第一只接受野化培训的大熊猫“祥祥”在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中摔伤致死。“祥祥”之殇让每一位关爱大熊猫的人黯然神伤。
为早日实现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国家林业局分别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栗子坪自然保护区,设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和放归基地,并组织科研人员总结经验、摸索规律,科学改进方法,总结出对自然环境中产下的大熊猫采取母兽带仔的系统性野化训练方法。
从出生起即接受系统性野化培训的“淘淘”,它的回归将有怎样的结局?它能否在野外寻找到新鲜的食物、洁净的水源?它能否智勇抗击金钱豹、黑熊、野狼等天敌的进攻?它能否坐拥一方领地,并与心爱的“熊猫姑娘”幸福结合、抚育“爱情结晶”?……
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祝福。
焦点一
放归的熊猫为何是“淘淘”
目前,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42只。为数不少的圈养大熊猫中,为何选择“淘淘”作为“先遣部队”成员,走向回归之路?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熊猫爸爸”张和民给多位记者揭开谜底:
2010年8月3日,“淘淘”诞生于卧龙核桃坪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成为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场诞生的熊猫宝宝。
与其他圈养条件下出生的熊猫幼仔不同,“淘淘”在它的成长历程中,没有依靠人类帮助,而是跟随妈妈“草草”一起在野化培训圈内生活,学习大熊猫必备的野外生存技能。
“草草”出生在野外,由野生大熊猫妈妈带大,后被救护才开始圈养生活。生下“淘淘”后,“草草”自然将各项技能如数传给儿子。
两年多的时间里,“淘淘”和妈妈经历了雪灾、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完成了从一期到三期的野化培训。它们的生活空间从2400平方米扩大到24万平方米,环境越来越复杂。在妈妈的引领下,“淘淘”学会了面对天敌、躲避人类、识别伴生动物……它的野性在一天天增强。
9月,国家林业局在四川都江堰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后认为,“淘淘”经过26个月的母兽带仔野化培训,个体和行为发育正常,警惕性较高,能识别天敌和伴生动物,基本具备觅食、空间利用和栖息地选择等野外生存能力,可以放归野外。
放归前夕,研究中心又在麻醉状态下对“淘淘”进行了健康体检,主要是体表、被毛、口腔、血液生理生化及超声波检查,同时采集了相关科研样品做进一步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淘淘”各项指标均正常,体重达42公斤。
研究中心还给“淘淘”皮下埋植了国际通用的ID身份识别芯片,佩戴了具有全球卫星定位和无线电遥测功能的GPS颈圈,以便进行野外放归后的数据收集和活动监测,为今后人工繁育大熊猫回归自然积累经验。
人们把美好希望倾注在“淘淘”身上,这只从出生起便注定不凡的大熊猫,终于前往广袤的自然森林里,寻找属于它的未来。
焦点二
“淘淘”回家路“新”在哪儿
“淘淘”的野化培训过程,也是科研人员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研人员既要减少人对大熊猫的影响,又要详细地收集科研数据。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或许,唯有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才能解决这样的矛盾。
在对“淘淘”的培训中,科研人员创造了大熊猫野化培训的多个第一:第一次采用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方法,首创动物伪装法,首创音频数据收集法,首次引入同类和天敌识别培训……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了解到,让有野外生活经验的母兽在半野化环境中产仔、带仔,被称为母兽带仔培训方法。这可以让幼仔从小就跟妈妈一起在自然环境中学习生存技能,不依赖人类。
据研究中心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小组成员吴代福介绍,经这种培训方法长大的“淘淘”,听到人声很紧张,对人类十分警惕,并且很快掌握了爬树、挑选食物、躲避不良天气等生存技能。
“过去的野化培训一直由人充当教练员,结果总是与野外大熊猫有差距。熊猫妈妈教宝宝爬树一次就可以成功,而我这个‘熊猫爸爸’教大熊猫爬树却总是失败。”张和民说,“母兽带仔这条路确实选对了。过去为了提高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而把母、仔分开,现在看来是有问题的。”
张和民认为,母兽带仔有一套独特方式,这是人类永远无法替代的。熊猫宝宝至少应与妈妈在一起待1年到1年半时间。
除了母兽带仔这一最突出的培训方法,科研人员还进行了方方面面的尝试:
在需要捉捕大熊猫进行体检、采样等数据收集工作时,科研人员全部身穿特制的“熊猫伪装服”,并涂抹上大熊猫的气味;在熊猫身上捆绑便携式录音笔,通过对大熊猫活动的音频数据分析获得大熊猫活动规律;将其他活体熊猫放进“淘淘”的培训场,帮助它学会如何跟同类交流;将涂有尿液和粪便的豹子等天敌模型放入丛林,训练“淘淘”见到“豹子”便迅速上树躲避……
在对“淘淘”进行野化培训的过程中,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创新,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淘淘”不仅挑战着自身的生存能力,也挑战着科研人员的认知范围。“淘淘”因此成为第一只人工繁殖却从没接触过“人类”的大熊猫。
焦点三
熊猫野放  “淘淘”不孤独
将人工繁育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是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动物的野化放归一直都是难度大、成功率低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大型动物的放归难度更大,据统计,成功率不超过10%。
大熊猫由于受到自身繁育能力低、食性单一和栖息地破碎等因素影响,放归自然的难度更是远远高于其他动物。
尽管如此,这些年来,张和民却一直进行大熊猫野化研究,他坚持大熊猫最终应该回归山林。
他解释说,我国野生大熊猫现有1600只,主要分布在六大山系。但在一些地区,大熊猫分布呈现小种群较多、种群隔离高、灭绝风险大的特点,这会造成近亲繁殖的增多。因此有必要给这些区域的小种群增加个体,参与种群繁衍。这被称为“复壮”,也是大熊猫野化工作的初衷。
张和民认为,现阶段是大熊猫野化的最好时机:一方面,人工圈养种群已基本实现自我维持。另一方面,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相比过去大为改善。“只有当大熊猫在野外的种群数量能够稳定增长,它们才能摆脱濒危的命运。”
记者获悉,与之前相比,“淘淘”放归的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大熊猫密度较低,因此竞争打斗的可能性较小,而且食物也较充足。
此外,卧龙的野化培训熊猫梯队也已形成。2011年、2012年在野化培训基地出生的6只大熊猫幼仔分别进入二期、三期的野化培训。今后它们将被陆续放归自然。
或许“淘淘”的回家历程将充满艰辛与坎坷,甚至我们可能再也无法见到它。但今后仍将会有一批又一批圈养繁殖大熊猫紧随它的足迹前进,直至它们在自然家园传宗接代、生生不息、快乐生活每一天。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