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动态信息 > 正文
走进黄河湿地 享受生态文明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2-10-17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河南·郑州首届黄河湿地文化节综述
 
“想不到,想不到”,一走进热闹非凡、人流穿梭的河南·郑州首届黄河湿地文化节举办地——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王恒瑞就对《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发表着自己的感慨。
从9月1日开始由郑州市政府、河南省林业厅和河南省旅游局共同为市民奉上的这道黄河湿地文化“盛宴”,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反应。“想不到会来这么多的游客,想不到游客的感受是如此的强烈”,王恒瑞说,“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据统计,截至10月8日持续38天的黄河湿地文化节落幕,共吸引了116.8万游客前往,其中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游客量达到33.15万人次。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如此钟情湿地文化节?文化节的举办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认识湿地 珍爱湿地 享受湿地
为期38天的河南·郑州首届黄河湿地文化节7项主题活动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
郑州市政府将其作为惠民的举措隆重推出。
“我们举办文化节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为市民提供一次认识湿地、珍爱湿地、享受湿地的文明成果,以唤醒人们环境保护的理性回归,共同探寻郑州黄河湿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郑州市林业局局长崔正明表示。
“亲近黄河湿地,共享生态文明”。文化节的这一主题如何得到充分展示?主办方精心设计推出了7项活动,重点突出4个方向——唤醒保护意识,普及湿地知识,感受湿地之美,直接体验参与。
15万余人在“保护黄河湿地、我们在行动”留言墙上留言签名,这是活动主题内容之一,也是重要成果。文化节期间,郑州黄河湿地公园设置了签名台,记者看到,签名台上已布满了留言或签名。观察一会发现,几乎过往的观众都欣然留下了他们的签名。一位游客告诉记者,他的湿地保护意识启蒙就是从这一刻开启的。
如何使湿地之美、湿地知识和湿地保护的意识根植人们的心中?另外的3项主题活动在努力践行着这一目标。“大美黄河 和谐家园”黄河湿地书法、美术、摄影百余幅作品展吸引了28万余游客;湿地科普宣传活动中,内容丰富的湿地科普展览,生动活泼的专家湿地知识讲座,发放的12万余份湿地科普知识及观鸟常识须知;以及另一主题活动湿地观鸟活动,都深深地吸引着观众。
“走进湿地,亲近自然”。为让广大游客感受湿地之美,他们推出湿地游览、体验主题活动,精选了7条比较有特色的黄河自然生态景观游览体验路线,包括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碑、花园口、黄河二桥、中牟万滩等原生态湿地和绿源山水、富景生态园等园区,邀请广大市民前往游览。
秋天的湿地植被绿黄交错、高高低低、层层密密,在不断变幻的光影、水影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散发出湿地永恒的魅力。
另外他们还结合湿地文化节主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游园活动”,开放了花园口游览区、丰乐农庄、绿源山水生态园、毛庄绿园蔬菜基地、富景生态园、黄河逸园、聚源生态园、郑州林业科技示范园等沿黄生态园区;举办“黄河民俗文化展演”,组织烙画、草编、泥人、黄河澄泥砚、剪纸等群众喜闻乐见、具有中原传统特色的文化演出,充分展示了黄河湿地文化、中原文化之特色。
“通过文化节的举办,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正成为我们市民群众亲近湿地、享受生态、休闲娱乐的乐园。”一位游客说。
节庆盛会承载着绿色希望
郑州黄河湿地在郑州市主政者的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它是我国河流湿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中部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的中线通道。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十分突出。
同时,它还是郑州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因此保护郑州黄河湿地对郑州意义非同寻常。
郑州市委、市政府早在实施森林生态城建设时就把黄河湿地恢复保护列入重点建设内容,2004年成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又进行科学规划,2008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本届湿地文化节的举办进一步体现了郑州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建设、湿地保护的高度重视。郑州市领导王林贺说,我相信文化节的举办对于弘扬湿地文化、普及湿地知识、宣传生态理念、增强公众生态和湿地保护意识将发挥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将成为一次展示大美黄河、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盛会,也将对我国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当前,郑州市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文化节的活动,也是搭建生态建设成果展示、动员和宣传教育的良好平台。
对于郑州,举办黄河湿地文化节还另有一层深意。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郑州享黄河之利,沐黄河之惠,被誉为“黄河之都” 。为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近年来,郑州市提出了打造“沿黄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战略目标,力将郑州打造成中西部地区最具潜力、最有特色、最富魅力、最宜人居的精品城市。本届文化节就是以大美黄河为主旋律,以生态湿地为篇章,搭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精神平台,从而更充分展示黄河文化之魅力、中原文化之特色、湿地文化之精彩,打造黄河湿地生态文化品牌。将郑州黄河湿地公园建设成为集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生态保护宣教基地。
不用远行,就可享受湿地之美,这是886万郑州人民尽享“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外,又获得的一个惊喜。
千里之行 始于“保护”
一幅照片吸引着记者的目光。长长的通向湿地的观景栈道布满了接踵而行的人群,呈现出文化节的火爆场面。
据公园管理人员介绍,这是周末的景象。尽管记者参观的时候不是周末,但湿地公园也是挤满了人群。
无疑,作为宣传教育的平台,首届黄河湿地文化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文化节设计的多彩多姿的活动,让人们欢聚在美丽的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让每个前往的游客等于免费上了一堂生动的湿地宣教课。
但记者也心存疑问,如此众多的游客是否超出了这块湿地的环境承载量?
河南省林业厅副厅长王德启认为,黄河湿地,不仅是自然的珍贵遗产,而且是文化遗产的源泉,是无形遗产和有形遗产的生发地。要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利用湿地的生态、景观和文化资源。要通过适度利用,实现更好地保护,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模式,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可持续利用效应。
据了解,为了保护这块湿地,郑州市政府、市林业局以及保护区和公园均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2007年以来,市政府投入3300万元财政资金,在保护区建设中重点实施了树标定界工程、原生态湿地保护工程和鸟类栖息地保护工程,共树立界桩545个、界碑25个、警示标牌190个、大型宣传标示牌10个,完成隔离水系5公里,建立移动式监测站3个,对17块原生态湿地和7块候鸟栖息地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等。同时,保护区管理中心与林业森林公安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执法活动,查处非法破坏侵占湿地资源和毒杀、捕杀候鸟等重大违法案件7起,较好地保护了郑州湿地资源。
据监测,每年在保护区越冬的候鸟总数在200万只左右。特别是大鸨国内东方亚种仅有2000只左右,保护区连年观测到稳定的越冬种群,最大种群达140只;大鸨为世界濒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河湿地作为大鸨地越冬地已引起了国际保护组织和国家有关专家的关注。
2009至今,郑州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开展湿地公园一期建设,已建成生态广场2万平方米、观景栈道3200米、生态水系1500米、科普长廊100米、休闲廊亭两座以及观鸟台一座等。今年5月,湿地公园免费开园,至今共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获得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评价。
王恒瑞说,各方都坚持以湿地保护为本,因此记者的担忧也是他们的担忧。当前可以让人放心的是,他们开放的路线远离保护的核心区,尽管人员众多,但还尚未影响湿地的重要资源。但长此以往,因管理人员少,难免会有个别游客走进禁行区,因此他们正在考虑未来如何调控公园游客数量、科学引导游客文明游览。
记者为此提出建议,不久前记者采访了位于杭州市郊的国际重要湿地——西溪湿地,同样是城市湿地,游客众多、干扰较大,但当它的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湿地管理方就开始以提高门票价格的方式,去调整客流量并作为保护湿地的重要手段,这对各地都是个有益的经验。
湿地,是我国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保护湿地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但也只有让人们充分认识湿地、了解湿地,湿地的保护行动才可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这是举办河南·郑州首届黄河湿地文化节的原有之义,也是我们期待未来的第二届、第三届以及其后的文化节应固守科学利用、保护为先的基本原则。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