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林业资源 > 社会关注 > 正文
为黔金丝猴营建美丽的家园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1-7-6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很出名,是因为那里不仅是地球同纬度带上保存最为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而且拥有国产3种金丝猴中濒危度最高的黔金丝猴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领导和全体职工深知肩上责任的重大,7年多栉风沐雨,利用“中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保护地区管理部分”(简称GEF项目),大力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唱响了一曲保护黔金丝猴、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凯歌。
亟待保护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长江重要支流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总面积4.19万公顷,是保护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区。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地位不断升级。1978年贵州省批准建立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于同年成为中国第四个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成员;1992年被列为具有全球意义的A级保护区。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保存最为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并且是唯一分布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黔金丝猴的栖息地。黔金丝猴在国产3种金丝猴中濒危度最高,数量仅有750只左右,十分珍稀。从物种多样性方面来看,保护区内已经查明的物种有5000余种,其中植物种类约2000余种,仅木本植物达900多种,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植物有31种,其中列为一级保护植物的有珙桐、梵净山冷杉等8种。
保护区管理的总目标十分明确:保护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保护唯一产于梵净山保护区的黔金丝猴及其栖息地。
然而,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森林火灾、社区用材、公路、采矿、旅游、偷猎、采集非林木产品、采药、病虫害、放牧、自然灾害、疾病、近亲繁殖、栖息地狭小、伤害动物、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威胁。同时,保护区管理机构在机构能力与人员素质、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科研与监测、生态旅游、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严重制约着保护区的发展和总体目标的实现。
GEF给力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路在何方?
2003年启动实施的GEF项目,为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依托实施GEF项目,大力加强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经过7年多的艰辛努力,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
保护能力显著提高。通过GEF项目的实施,添置和补充了交通、通讯、野外装备以及办公设施,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体系和野外管护体系,提高了野外管护能力,降低了森林火灾、采矿、旅游、偷猎、采集非木材林产品、采药、放牧、伤害黔金丝猴等威胁的发生,减少了破坏保护区资源的各类案件,并达到核心区内无森林火灾、其他区域每年过火面积不超过总面积0.3‰的具体目标。
管理人员素质全面提升。项目的实施,不仅使保护区具备了依靠自身队伍能够独立完成区内林政执法、本底资源调查、社区工作、野外巡护与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为保护区培养了专业化人才队伍,成功实现了由接受培训到自身培训到培训他人的“三级跳”。
组织领导能力全面加强。与保护区相关的3个县政府、7个乡(镇)都成立了社区领导小组,与周边社区22个行政村建立了共管组织,协助2个示范村以参与式的方法制定了示范村资源管理共管计划,通过实施能源示范、减轻野生动物危害的示范活动,有效控制了保护区内社区自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的采集,提高了保护区各相关利益群体对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能力的提高,为保护区与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提高了相关利益者群体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与理解,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争取到了更多的人力与物力。
数据资料不断完善。GEF项目的实施,丰富和完善了保护区大量的生物环境补充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开展项目前保护区所知的生物物种3000余种,增加至目前所知的5000余种,另外还查明了保护区内分布的260多种新种、230多种省内新纪录。同时,对保护区内的生物环境开展了大量的调查,不但对区内重要保护物种的变化趋势有了全面的掌握,也为保护区生态本底图的制作提供了基本数据,为建设数字化保护区提供了详细的本底资料。
管理显效
通过实施GEF项目,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转变管理理念。GEF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保护区对“参与式”管理理念认识、接受、贯彻执行的过程。管理理念的转变,实现了自然保护区从单一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向人人参与保护管理的转变。“自然保护,人人关注”,从根本上实现了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保护与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双赢”的目的。
搭建交流平台。GEF项目的实施,为保护区与当地村民、村民组、行政村、乡(镇)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搭建了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增进了保护区利益相关群体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与支持,扩大了自然保护的人群和范围。
编制管理计划。通过对保护区管理计划的编制、研讨,工作中按照规范和程序操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工作中的失误。另外,随着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的实施,拉近了保护区与社区的距离,为保护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建立管理体系和野外巡护体系。GEF项目的实施、土建工程的完善、野外巡护制度化的建立、保护区的旗舰保护物种黔金丝猴实行长期定点监测、每年对设置的21个标准固定样地进行监测、与保护区周边22个村开展的社区网络巡护组织及专业扑火队伍的建立完善、生态旅游实行专业团队管理,梵净山保护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野外管理体系。此外,2003年实施GEF项目后,保护区管理局根据实际研究制订了巡护计划,并坚持按照计划巡护,取得了明显实效。
建立生态本底图。保护区依托GEF项目建立了基于GIS为基础的生态本底图,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制作、运用、操作生态本底图的管理人员,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完善监测体系。制定了监测计划,建立和完善了监测制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结合保护区的实际,分别开展了黔金丝猴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环境的长期定点监测,根据不同海拔和森林类型设置了21个标准固定样地,每年开展一次监测,奠定了黔金丝猴的保护基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界桩、界牌的安置,减少了与周边社区的林地纠纷;在保护区重要地段建立了4座野外巡护哨卡,对区内关键物种进行有效保护。同时,补充和完善了交通、通讯、办公、野外装备等,提高了森林防火、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应急处置能力,达到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经验探索
引进“参与式”社区管理是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GEF项目启动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打破了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从特殊生态区域环境管理的特殊需要出发,按照项目要求和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了符合当地文化特点的保护区共管组织,对加强保护区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
正确认识保护区和周边社区两个不同主体,实现社区从资源的纯粹利用向参与保护方面转变。保护区仅仅是自然保护管理的主导,社区在当地具有资源利用和保护双重主体的作用。当前,保护区周边社区一般只是起到资源利用的主体作用,很少发挥保护主体作用。只有把社区转变为同是资源保护的主体,自然保护才能持续有效。社区工作要以社区群众为本,关注村民生活、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困难,为社区参与保护和建立保护机制奠定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提高社区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社区保护机制,实现社区从资源的纯粹索取者向合理利用和保护者的转变,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以项目促进发展,以项目推动保护,妥善解决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是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保护区和社区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要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要增强整体意识,总体规划,加强当地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要详细了解当地资源管理、社会经济和群众认识水平现状,科学分析社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明确社区保护工作的重点、关键,制定系统计划。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开发社区旅游、服务等非资源消耗性产业,推动社区经济持续发展,促使社区彻底实现从资源的索取者向保护者的转变。通过项目引导,在示范村开展社区保护基金的保护和发展活动,并以能源示范、减轻野生动物危害活动为契机,加强对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教育,同时开展提高村民能力建设活动,增强村民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并以项目带动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新产业,引导和推动社区经济发展,以项目促进保护机制的建立,教育群众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保护意识,自觉投入到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
以项目为纽带,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推进社区共管机制。自然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政府是主导力量。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相当有限,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吸纳非传统保护部门参与,争取社会力量和资金的介入支持,既有利于改变原有的孤立管理态势,弥补投入不足,又能扩大影响,增强项目自身的活力。
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相关利益群体和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编制了专门的《社区保护教育计划》,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采用文字、图片、影片、外出参观等方式设计了五大类共20余项活动,使社区群众深受教育,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开展培训和技能开发,提高社区群众的自我生产生活能力。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在专项调查中了解到,村民对生产活动所需技术的掌握远远达不到要求。针对这一现象,保护区有的放矢地制订培训计划,对每个问题都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力,减轻了他们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奠定了保护基础。
示范推广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4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为其他保护区加强管理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开展专题野外巡护(搜山行动)。为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在日常巡护的基础上,每年冬春季节,均以管理总站为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公安民警、专职护林人员参与的针对辖区内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矿产资源和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区进行大规模的搜山行动。这种行动既起到了野外巡护的作用,同时也可对人为活动、重要保护物种开展实地监测记录。更重要的是,对那些非法入区者起到了震慑和打击作用。
建立社区联防组织。社区联防组织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参与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将保护区周边的22个行政村的村委人员、123个村民组的组长列为保护区的护林人员,利用他们在当地的威信和社区群众对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践证明,社区联防组织在森林防火、资源管护、野外巡护中起的作用非常大。
实行重点物种的长期定点监测。黔金丝猴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旗舰保护物种。为了准确掌握黔金丝猴的活动规律、种群数量、栖息地环境以及人为活动类型、干扰程度等,在GEF项目的资助下,保护区在黔金丝猴的主要活动区——岩高坪修建了长期定点观察哨卡,进行长年监测,准确掌握黔金丝猴活动规律以及人为活动对它们的干扰程度,并将监测结果与生态本底图进行结合,为管理和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标准固定样地监测。保护区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重要保护植物分布地、森林更新演替变化趋势等,在保护区内选择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点,设置了21个标准固定监测样地。每年对样地开展1次监测,重点监测各样地内植物的生长趋势、灾害情况、人为活动影响类型、森林更新情况等,同时监测记录步行过程中野生动物的实体以及活动痕迹、人为活动类型及影响范围等。根据监测结果不仅可以科学调整管理策略,而且为森林的动态变化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通过实施GEF项目,不仅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培养了重要的人才队伍,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和管理水平,为珍贵的黔金丝猴营造了一方乐土,而且为把保护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示范性保护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GEF项目,梵净山会永远铭记!黔金丝猴也会永远铭记!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