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社会关注 > 正文
大熊猫在四川,安逸得很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1-6-2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天下四川,熊猫故乡。”四川省旅游形象宣传片中,这样说到。四川是大熊猫名副其实的故乡,据1999年6月—2003年底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达1596只,其中四川有1206只,占总数的75.56%。
然而,汶川特大地震也给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带来威胁。全省41个大熊猫栖息地中,有29个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通过实施“大熊猫栖息地修复计划”,使被损毁的大熊猫栖息地得以恢复。在唐家河、王朗、龙溪—虹口、卧龙、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记者看到,地震带来的影响正慢慢消散。巴蜀大地上,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野生动物回归故里
一群野生扭角羚出现在附近的山坡上,或埋头吃草,或悠闲踱步。唐家河保护区管理处副处长谌利民介绍说:“随着生态的逐步恢复,野生动物又开始回归唐家河,野生大熊猫的遇见率已经恢复至震前水平。”
地震前,唐家河是大熊猫及其他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这里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其中有大熊猫60只、金丝猴1000多只、扭角羚1200多只。地震后,保护区内近5万亩森林植被损毁,仅大熊猫主食箭竹林损毁面积就将近3000亩。
震后3个月,唐家河迅速启动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人工补植恢复了大熊猫栖息地1000公顷,实施封山育林补植、补播598公顷。他们还加强了对入区车辆和人员的防控,杜绝火源和可疑人员进入林区,保障了大熊猫栖息地无人为干扰和破坏。同时,与白水江、王朗加大了跨区域联防体系建设力度,地震后分散的大熊猫栖息地重新连成一体。
■动物生存空间扩大
王朗自然保护区的海拔相对较高,区域内大片森林属于顶级群落,境内大量生长的缺苞箭竹,更是大熊猫的最爱。保护区紧邻阿坝州,区内有很多藏民居住。藏民传统的农牧活动,曾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影响。
在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亚者造村,记者看到,已很少有村民上山放牧,家家户户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发展“农家乐”。平武县林业局副局长陈佑平介绍说,保护区开展了一系列帮助村民增收的项目,使村民主动放弃传统的农牧习惯,为野外大熊猫的生存换取空间。而在唐家河保护区,最后一批农民也即将告别旧居,搬进保护区外政府为其修建的漂亮新房,将地盘“交接”给野生大熊猫。
陈佑平透漏,我国即将开展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王朗作为试点,确定了数十条调查线路并率先启动了这一工作。这次调查将首次运用DNA检测技术,结果会更加精确。陈佑平估计,调查结果会非常乐观。
■栖息地重新连成片
别看成年大熊猫个头魁梧,但其生性胆小,野生大熊猫听闻风吹草动,便立刻跑得没了踪影。因此,很多一线人员野外监测多年,也无缘亲眼见到野生大熊猫。
在通往王朗保护区的路上,记者看到,通往九寨沟的九环线黄土梁隧道正在施工。在四川,越来越多的盘山路将会被隧道取代,来往车辆的轰鸣再也不会对敏感的野生大熊猫造成惊扰。
不久的将来,这些将大熊猫栖息地人为隔裂开来的公路将被弃用,并通过植树栽竹、封山育林等恢复其本来的生态面貌。届时,破碎的栖息地将被重新连结为一体,大熊猫可以轻松跨越各保护区,到同为岷山山系的竹林深处“走亲访友”。
四川省还将通过“大熊猫栖息地修复计划”新增4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并为分布在不同区域的野生大熊猫打通一条“交配走廊”。
■植被恢复有序开展
位于都江堰市的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距离汶川仅有4公里,在地震中山体呈扇面式坍塌,对低海拔地区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大熊猫一般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平缓地区,因为地势平缓,这里的滑坡并不严重,但地表大量裂缝致使地表径流不能有效形成,造成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饮水困难。
震后,保护区投资600万元,计划在2011年底前完成人工造林2750亩,封山育林2250亩。都江堰市实施了灾后生态修复项目和欧洲投资银行优惠紧急贷款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植被恢复工程21万亩。这些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分为人工补植和自然修复两种方式进行。严禁外来物种进入,保证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安全。但保护区科研所所长尚涛坦言,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在卧龙,当地百姓也加入到生态修复的行列中。卧龙镇党委书记杜军介绍说,2001年,该镇实施退耕还竹工程,每户村民平均有2—3亩。2008年,这一项目得到了顺利接续。
自家新房中,转经楼村村民杨攀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退耕还竹的收入,远远高于他务农的收入。另据了解,卧龙当地埋藏有丰富的矿藏,为了保护地表植被,当地政府出台了严厉的监管措施。
■二期野化培训启动
位于汶川县的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在地震中遭受重创。在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曾经居住过的圈舍前,坍塌的圈舍围墙、破碎的有机玻璃,仍让人对灾难心有余悸。
经过两年多的灾后重建,“卧龙”的元气正在恢复。基地工作人员吴代福介绍说,由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资助的设施重建项目已于不久前启动,位于黄草坪的野化培训基地预计两年内投入使用。届时,将有更多的大熊猫从雅安碧峰峡基地返回卧龙。
过去3年,卧龙研究中心共繁育大熊猫38胎49仔,存活47仔,实现了震后连续3年大熊猫高产,创下新纪录。今年,英英、海子、茜茜、苏琳和锦竹有望在核桃坪产仔,这批大熊猫宝宝将像淘淘一样,接受野化训练。出生于2010年8月3日的淘淘,正在和母亲草草在面积4万平方米的培训场接受野化训练。随后,它将进入更高海拔和更大面积的培训场。待时机成熟,最终被放归自然。
此前,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自2011年开始,保护区每年将培训2—3只大熊猫,并力争在这两年成功放归1只。
红外相机的监测下,淘淘窜上窜下,野性十足。根据信息反馈,目前相关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研究人员对淘淘的成功放归寄予了很大期望。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德生说,野外放归将对优化野外大熊猫基因结构、壮大种群发挥巨大作用。
采访手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记者:郝健
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走到哪里绝对是焦点,也正是如此,让我们有太多时候忽视了幕后英雄——大熊猫的守护人。
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5月12日,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杨鑫、李华方起了个大早,兴冲冲赶到县城拿新房钥匙,他们原打算当年8月8日登记结婚。谁知钥匙还没拿到手,地震就发生了。5月14日,他们在步行7小时后到达王乡坝管护站。随即,杨鑫迅速组织管护站员工开展灾后自救。
2009年,陕西小伙儿杨鑫和湖北姑娘李华方终于领取了结婚证。现在,他们有了一个1岁多的孩子。作为保护区最年轻的副站长,杨鑫说,“我爱这里,爱野生动物保护,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这一路,结识了太多杨鑫这样的幕后英雄,有唐家河的专职摄影师邓建新,王朗的野外监测员罗春平和梁春平,龙溪—虹口的工作人员熊科,蜂桶寨周边社区的普通农民李延忠、陶德芬夫妇,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汤纯香,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李建国……当然,我知道,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大熊猫守护人。
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在这些大熊猫守护人中,有的人和大熊猫相处的时间比和老婆、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有的和大熊猫仅有一面或几面之缘,更有的人也许一生都无法在野外亲眼见到大熊猫,但提起大熊猫,他们就像说到自己的孩子,眼神中流露出的慈爱,让在场的每个人深受感染。
常年与大山相伴,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有些保护站甚至没有手机信号,在外人看来简单、枯燥的生活,大熊猫守护人却过得津津有味,支撑他们的动力简单而坚定,那就是对大熊猫发自内心的热爱。
采访中,“5·12”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结。地震又给大熊猫守护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几乎所有人都轻描淡写,但总会说,是国宝保佑了他们,他们今后要为守护大熊猫付出更多努力。
3年前,一组发自卧龙的照片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14只8个月大的熊猫幼仔在余震的轰鸣声中挤成一团,显然是吓坏了。3年后,我们看到,地震给大熊猫造成的心理创伤已经痊愈,大熊猫栖息地得到最快程度的恢复。
“当那一刻地动山摇,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网友小代在为震后大熊猫创作的歌中写道。为了“一切都会好”,大熊猫守护人依旧在默默无闻奉献着。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