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社会关注 > 正文
加强资源规范管理 促进协调持续发展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10-12-23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野生动植物既是重要的生态资源,又是重要的物质资源。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野生动物保护方针和“加强保护、积极发展、合理利用”的野生植物保护方针,各地一方面努力强化野外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人工资源的培育,促进了繁育利用向人工资源为主的转变,也带动了与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关的我国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标识管理 维护市场秩序
为了加强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国家林业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3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对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和开展标记试点工作的通知》,成为我国规范和监管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市场的一个标志性措施。
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实行“中国野生动植物管理专用标识制度”,是国家林业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经过长期研究、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进行试点实施的。实践证明,标识制度的实行,对于有效调控资源消耗总量,防止非法来源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进入市场,规范野生动物产品经营利用行为,提高管理效能,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均有突出的成效。此举还得到了国际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很高评价。
“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由固定的图形文字组合和产品标注两部分组成。
固定的图形文字组合包括:雄性梅花鹿头、地球及环绕轨迹,英文字母CNWM和“中国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字样。鹿头代表以梅花鹿为主的人工培育资源健康快速发展,地球表示资源保护和发展是全球的共同责任,环绕轨迹表示野生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产品标注内容包括:产品中英文名称、所含主要野生动植物成分拉丁学名和专用标识编码。
传承民族文化 促进科学利用
一些野生动物制品已成为传统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重点野生物种资源实施有效的保护,加强资源的人工繁育和培育,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部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象保护与象牙雕刻艺术”。中国的象牙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为统筹兼顾大象保护和民族传统艺术的协调发展,2004年5月,国家林业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了象牙制品标识和《象牙制品收藏证》制度,推行定点加工、定点销售、统一标记及原料库存注册核销等制度,逐步实现了对象牙国内加工及经营的规范化管理。同时,为了保护、传承象牙雕刻这一传统技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成立象牙雕刻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牙雕刻行业自律公约》,配合政府部门做好象牙加工和经销企业的规范管理和行业自律。我国在大象保护、象牙及产品规范管理和传承民族艺术等方面的努力,正收到显著成效,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大象保护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先后将亚洲象和非洲象列入附录一,以强化大象保护。我国非常重视象的资源保护,1989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式实施,亚洲象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993年非洲象也被核准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政府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的各项规定,1989年开始严禁象牙原料及其制品的商业性国际贸易。对野外大象种群进行严格保护,不批准对象的猎捕,对象牙制品的国内贸易实行严格的监管,对非法猎捕亚洲象和非法出售、收购、利用象牙及其制品等案件进行了严厉的查处。
“蟒蛇资源保护与蟒皮乐器传承”。蟒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该物种还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物种。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二胡,是采用蟒皮作为乐器的发声材料,以非常近似人声的音色特点,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种乐器,受到古今中外音乐工作者和民族乐器爱好者的广泛喜爱。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兼顾资源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多年来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始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的要求,加强对野生蟒蛇资源的保护管理,坚决禁止猎捕野生蟒蛇用于二胡生产,并积极鼓励开展人工养殖蟒蛇的科学研究,促进向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转变,对从国外引进人工养殖的蟒蛇及蟒皮原料依法进行严格审核,有效地保护了蟒蛇资源,保障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2004年5月,国家林业局、国家工商总局在中国乐器协会的积极配合下,对利用蟒皮生产经营二胡实行“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制度,有效地规范了二胡生产经营行为。目前全国所有合法生产加工和销售蟒皮乐器的企业和单位,均纳入了“专用标识”管理范围。
药用资源保护与中药传统文化。我国传统中药文化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密切相关。麝、熊、豹、赛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类资源均是传统的药用资源,为了加强这些稀有资源的保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管理进行规范,促进其科学利用。
为了防止野生动植物药用资源的过度利用,国家林业局明确提出了促进向利用人工培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强化了中药产业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目前,全国已建立了600多个中药材生产基地,还先后建立了100多个重点品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研究示范基地,主体上实现了以人工繁育资源作为中医药和保健产品原料来源的基本目标。对尚不能依靠人工培育资源解决利用需求的特殊野生动植物原料,国家各有关主管部门本着强化野外资源保护,保障资源和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努力服务公众健康的原则,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在重要领域和重点品种上,严格控制资源总量消耗,加大人工繁育技术研发力度。如为加强对利用库存及人工繁育来源的天然麝香制药管理,调控消耗总量,确保野外资源的保护恢复,国家已将160多家使用天然麝香生产212种中药品种的制约企业,调减到了7家企业、6个品种,并规定禁止将天然麝香用于除上述药用以外的其他商品的生产。
通过采取科学、规范的调控措施,不仅有效地保护了重点物种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进一步实现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