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绿色生活 > 家居园艺 > 正文
漫谈盆景艺术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09/9/1 浏览: 次 来源:一起写网
 
盆景是以植物、石料、土壤、水体、风、雨、雪、配景、盆、几架等为材料创作而成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立体的中国山水画,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大自然优美风光的一种特殊艺术品。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来被誉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有生命的园雕。
中国盆景起源于中国新石器时期,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之中,经过历代盆景艺术家的不断努力,现在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众多的盆景艺术流派和精湛的传统技艺。中国盆景是自然风光的缩影,是立体的中国山水画,它以小中见大而取胜。造园是将大自然中的万水千山缩小在小小的庭院之内,而盆景则是将自然景物进一步浓缩,置于小小的盆钵之中。树木盆景,是缩龙成寸,其景象是咫尺盆域,耸立巨株。山水盆景,是缩地千里,其景色是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我们要是在自己的厅堂、书斋、卧室之内,选取适当的盆景立于明窗净几之上,闲暇的时候,我们不出屋门就可以领略一番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仿佛就让我们进入了崇山峻岭、回溪断崖、烟云变幻的画境之中,这种意境就会使我们心神向往,就会引发出我们脑海里的各种美好、美妙的想象,从中获取莫大的生活乐趣,怡情养性,益于身心健康。
盆景学是学习和研究盆景创作理论和实践的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到文学、绘画、音乐及园艺技术等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盆景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山水花鸟画中的许多理论,如透视法、构图法、临摹法、创作法、树法、山石法、点景法、题款法都是盆景创作的主要理论依据。盆景是由自然美、心灵美、语言美、造型美而综合创作出来的这么一种日常生活当中的艺术作品。
盆景是由景、盆、几架三个要素所组成的。这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而不可的统一整体。景在盆景中为主体部分,盆、几架则为景的从属部分。一盆好的盆景,景、盆、几架必须得要相互配合默契、主次分明。盆、几架无论在形状、体积、色彩等方面都得要与景的关系处理得协调和自然。在景之中,植物材料是主体,无生命材料为辅,配景则最次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生命的材料才能给盆景带来活力,带来生命,带来生机勃勃的画面。自古以来,盆景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植物材料方面。即使就是山水盆景,也要尽可能的多布置一点植物,因为盆景是反映大自然的优美景物的艺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决不是荒山秃岭。当然了,一些专门反映沙漠风貌的盆景则是例外的,但也不一定是一点植物都不要布置,总之,植物材料给盆景带来生气,最能反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和作者丰富的、健康的思想感情。
盆景是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也就是说盆景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的艺术作品,这是与其它艺术作品不同的地方。
盆景通常有六种变化规律。
一,体积大小的变化。
木本植物制作的盆景,在正常的管理条件下,随着年度的增加,枝干的粗、高、长度都在不断地长大,草本植物的植株高度和茎秆分蘖数目也在不断地增长。当然,在养护不当的情况下,植物体积可能会停滞不前,也可能会萎缩,甚至于会死亡。
二,枝叶的变化。
盆景植物的枝叶通常是不断的长大,但由于进入高龄衰老期或是平时养护管理不善,或是因为人为的损坏,或是由于造型需要等原因,枝叶也会发生缩小或减少的情况。
三,年龄的变化。
盆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也在年年增长,其观赏价值也在不断增加。
四,季节的变化。
落叶植物有冬落叶、春萌芽、展叶变化。常绿植物也有换叶变化,某些植物有叶色变化,春夏是绿色的,秋季就变成红色的了。开花植物有开花季节的变化,结果植物有结果季节的变化。
五,病虫害的变化。
植物在一年四季中都会不断地发生各种病虫害,造成不同类型的危害,植物形态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六,价值的变化。
木本植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价值不断地增加,如百年盆景、数百年盆景乃是无价之宝。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或亲手培育、造型加工的盆景,再过数年、数十年以后,其形态、造型一定会发生很的大变化,通常则是按一定的客观规律变化,这也是盆景学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这些规律,研究这些规律,控制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地提高盆景艺术水平。另外,盆景还有连续管理与连续加工的特性。盆景是活的艺术品,在其漫长的一生中,需要不断的养护管理,提供必要的养分、水分、光照、温度等条件,还要进行一些防病虫害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盆景植物生长茂盛、生机勃勃、寿命长久。
盆景,尤其是树木盆景,具有多次加工成型的特性。许多技艺高超的盆景作品往往需要数年、数十年才能够成型。如自然式的岭南派盆景,制作一盆盆景,往往就需要十几年的工夫,或者是更要长的一些时间,这就是所谓一寸枝条生数载,佳景方成已十秋。即使就是已经成型的盆景,由于盆景植物不断地生长,枝条也在不断地增加伸长,从而打乱了原来的造型,需要进行整理,恢复原来的形态。如此植物年复一年地生长,枝梢也就年复一年地增加与伸长,盆景的造型年复一年地被打乱,整理工作不能间断,也就是说具有连续性,有人称之为再加工的过程。
 创作盆景,最重要的就是胸有丘壑林泉,然后才有概括和再现。学习自然、师法造化是收集素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创作盆景的前提。既然是创作就不能是大自然景色的照搬、照抄,也不能是照镜子似的缩影,而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自然融合。千里之山岂能尽奇,万里之水焉岂能尽秀。盆景创作,必须对山山水水、参天老树作仔细地观察、研究,认真地进行一番剪裁、取舍、渲染、夸张的艺术加工,这样才能够更典型地再现自然。对于大自然,历代诗人、画家、艺术工作者都是无限讴歌、崇拜,他们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一个真正潜心研究、制作盆景的人,就需要不辞辛劳,爬山涉水,对自然界里的山水树木作一些深入的研究,抓住特点,掌握规律。山,或幽、或秀、或险、或雄、或奇;树,或遒劲豪放,或潇洒飘逸,或婀娜多姿,制作盆景的时候,我们就要全神贯注,捕捉其特点。而每一特征又要注意细微之别,搜尽奇峰打腹稿。自然界里深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盆景艺术素材,但需要我们去开掘,收集素材,才能够避免刻板老套,从而创作出立意新、构图美、色彩宜人、具有艺术魅力的盆景作品来。古往今来有不少盆景大师的文化水平其实并不算有多高,但他们却都能创作出来了一些颇有意境、神形兼备的精品盆景来,这就是他们在观察自然,在行万里路上下的功夫。当然,强调行万里路,胸有丘壑,并不是否定读万卷书,腹藏诗书,而是要正本清源,不要把师法古人当作源流,如果本末倒置的话,盆景的艺术源泉就会枯竭。
 学习大自然就是要抓住各类事物的特征、特性、神情、态势,抓住事物的规律性。自然界里的万事万物无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树有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落叶、休眠等规律;山有春夏秋冬、朝夕晴雨等变化规律。以植物而言,各有不同的植物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奇姿异态,变化万千,如竹的劲节潇洒,松的苍翠刚劲,桂花的香韵,海棠的妩媚,不一而足,各具特征。拿雅趣来说,就有古雅、秀雅、淡雅之别。总之,观察事物越细致,在创作时就越能随心所欲,应物像形,随类博彩,使作品达于形似、神似,具有生动感人的意境。所谓形似,就是指艺术作品形象逼真地反映出客观物象的形貌;所谓神似,就是指表现出事物生动而鲜明的神态情况和独特的个性。形是基础,没有形似,也就谈不到神似。但是我们如果拘泥于形似,而去单纯地追求外形局部的真实性,就难以突出盆景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在这里,神是关键,形似是为了传神,形与神要兼备,二者缺一不可。
盆景艺术由于受材料、表现形式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在写实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追求严格的形似,则往往反而失真,何况盆景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表现意境,抒发感情,唯有形神兼备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就是不似之似。我们强调盆景应符合自然,并不意味着就是成为自然景物的模型。盆景中的景物同被表现的自然界景物相比,形虽然不全似,神却相似,而且只有形不全似,才能取得神似,过于形似,反而就会失去了应有的神韵。
在盆景的创作中,要想做到形神兼备,就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对所表现的对象有充分的认识,为了突出神,在选择表现对象时,应对形作适当地概括和取舍,有时只选一鳞半爪即可,也就是繁中求简。在加工制作时,对于植物、山石等,务必要做到因材施艺,以充分利用其固有的形态来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神韵。在布局选型中,则须灵活运用形与神的关系,为求达到形象的完美,使观赏者激发感情,产生联想,引起共鸣,这就得要构造成一种深远的意境,而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在盆景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要灌注作者的主观感受,凝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有限的景物中产生无限的联想。如树桩和树干雄浑嶙峋、盘根错节的就将其塑造成大树型;树头和树根流畅的、树干侧斜的就将它塑造成为倾斜的树型;树干挺拔冲霄的就将其塑造成木棉树型。总之,制作成型的盆景其形态要符合自然,每一种形态都应该要有它的个性和特征,既有天然美,又有艺术美,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目的。
立意在先,贯彻始终。所谓立意,就是在创作之前,作者得到了树胚之后,就要依据其形态特征与材料本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对盆景作出总的构思。所谓立意就是着重处理盆景的神,构图则着重处理盆景的形,二者是辩证的统一,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在进行立意构图的同时,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得到立意新、构图美,独具魅力的盆景作品。立意要表现什么主题,这是最重要的,主题,既意境,即诗情。主题的意境如何,是品评盆景作品优劣的第一标准。立意要高雅、新奇,盆景要有动态气韵,反对平淡无奇,刻板老套,也不要一味真实,照搬自然,要正确处理奇与实的关系。奇也是真实的,它只是从自然中、现实生活中提取出令人意外、引人入胜、生动有趣而又合乎情理的东西。
    盆景中的各物主次安排、远近位置都得要围绕主题,制作盆景的时候要作通盘的考虑,应用各种艺术手段为创造盆景的意境服务。制作盆景前,先有构思,大局定后,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还要反复审视材料,及时修改和添补,把立意贯彻于盆景创作的始终,这才能使其达于完美的境地。无论表现何种主题,盆景比园林更加强调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越好,盆景的艺术价值越高。盆景中虽有大型盆景,但比起参天古树、万里江山来仍然是小的,何况一般盆景都是中小型盆景。要在二三十厘米或更小一些的盆里表现出千姿百态的景物,就必须巧于布局,才能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散点透视,增加层次。所谓散点透视,就是在许多不同的点上透视景物,好像山下望泰山,只见一重山,不能重重都见到,更见不到丘墼溪谷。以大观小所见万叠云山的层次,应用缩龙成寸的手法表明出来,即把有限的咫尺空间分成若干等级,就能取得扩大景深、层次丰富的效果。在观赏盆景时,由于平视风景的感染力,使人感到水有万里遥;由于仰视风景的感染力,使人感到山有千仞之高。我们在创作盆景的时候就要好好地来利用这种散点透视的原理,因为人们在看盆景的时候总是爱在某一点上来观赏。
注重比例、对比与烘托。盆景要能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须要注意盆中物、色的恰当比例,应用对比烘托手法,这是很重要的事情。丈出尺树,寸马分人。说的就是大小尺度的大致比例关系。鸟鸣山更幽,蝉鸣林更静,讲的就是以闹求静的烘托手法。一切事物都是在比较中实行鉴别的。高低大小、欹直、明暗、浓淡、疏密、动静等等,都是因相互比较而存在的。
主次分明,顾盼有情,是形式美的重要法则之一。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必然有主、次之分。在盆景的创作中也要突出宾主分明、参差有致。如一盆山水盆景,主山与群山要像祖孙父子关系那样,主山就是祖父,要庄重威严,顾盼有情,群山如子孙,要恭谨顺承,不得各自为政,才能收到众星拱月的效果。
繁中求简,因材施艺。在观察大自然的时候,要善于取舍。俗话说,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有省略才能有突出。为了突出应该突出的地万,创作盆景要像雕塑那样,去除那些没有用的部份,若不加取舍,就很容易造成轻重不分、暄宾夺主或景物繁杂的现象。只有抓住景物特点,删繁就简,或繁中求简,才能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从而集中和典型地再现自然景色。
树桩盆景是大自然的奇异树桩通过人工施以技艺,使其突出表现树干的孤高、挺拔,枝叶的飘逸,潇洒、丰富的神韵,因此就必须删繁就简来表现其艺术美。繁中求简是艺术创作中的一条重要规律,一般情况下是可舍则舍,可抛则抛,正如清代画家郑板桥论画时所说:一两三枝竹竿,五六七片竹叶,自然疏疏淡淡,何必重重叠叠。所以说删繁就简是一种艺术手段。其实在制作盆景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已经含有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了,同时盆景所表现的景色也经过了作者的加工和改造,因此它比真的景色更高、更美、更集中和更典型。
 因材施艺是盆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在它所采用的主要植物、山石、土、水等等,与其所表现的对象同属于一类,这些材料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形态和色彩,其中植物还有着生命特征,因而能赋予盆景的自然美,这是绘画、雕塑等其它造型艺术所不能够达到的。但是盆景材料的特点也使盆景的造型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限制。绘画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出各种各样的山水、树木来,而制作盆景则必须按照不同的植物材料特点,因势利导,顺其自然,确定如何造型,如何根椐植物材料来表现主题,这就是因材施艺的处理方法。在树木盆景中,对于松就宜表现它的苍劲;对于柏就宜表现它的古拙,梅就要表现其疏影横斜,竹则是潇洒扶疏。若以松柏表现婀娜妩媚,以藤蔓表现苍劲,这样就不符合因材施艺的原则,因此制作出来的这类盆景是不会成功的。无论是植物材料或山石材料,在加工造型的过程中都要细心审视,根据材料的自然美,该表现什么题材,然后进行造型。所以因材处理可以使盆景作品既有适当的人工,又有天然的野趣。人工是重要的,完全任其自然,就谈不上盆景艺术了。但人工的斧凿痕迹过甚,却又失去了自然。因此就要既不能完全放任自然,又不能完全依靠人工,这样才能使盆景真正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
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所谓虚实,是指满与空、疏与密的关系。塞得太满,盆景便显得笨拙,臃肿庞杂,使人感到窒息。因此要疏密有致、虚实相宜,如一处密,须一处疏,以疏其气。但不宜过疏或过密,以免盆中各物失去联络,导致脉气不能连贯。在处理一盆盆景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时,要有虚实、疏密之别。在处理某一局部时,也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密中有疏、疏中有密。所以虚与实在盆景艺术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虚者,可以理解为虚空与实在,或无与有;作为实者,则可理解为虚境与实境。所谓实境,是指盆景中看得见的形象;而虚境是由实境的联想和想象中生成的形象。盆景的意境即表现为实境与虚境的统一,作为一个盆景艺术作品,如果不能激发出欣赏者活跃的想象力那就没有什么生命了。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可以使观赏者神游,神游就是虚。因此虚与实是对立的统一体。而虚总是要寄托于一定的实,没有实,虚就无从存在;而实又离不开虚的补充,没有虚,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因此艺术作品必须做到有虚有实。在盆景中,对景物的塑造并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抒情于景的手段,既要有实感,又要有虚感。盆景本身就是虚,因为它表现了自然景物,但毕竟不同于那一些真实的自然景物。作为盆景艺术就应该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有实有虚,终而达到虚实相生,化景为情思,形成盆景的意境。
宇宙本身就是虚和实的结合,客观事物本来就是有阴有阳、有虚有实的结合。盆景艺术既然要真实生动地反映出有生命的世界,就必须运用虚实相生这一事物固有的辩证法。树桩盆景中的虚实关系,主要体现在枝叶与主干、树木与空间、树与盆土以及树根等方面。一般空间为虚,主干为实,枝叶相对主干为虚,而相对于空间则为实。在枝叶与植株的安排上,疏散处为虚,密聚处为实。因此,可采取修剪、攀比、雕琢、选盆布局等手段来调整虚实关系,以达到虚实相生的美妙意境。
 露中有藏,景外生情。运用欲露先藏手法,须善藏善露。如果藏得巧妙,可使观赏者感到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并由此而产生主观联想。露与藏是盆景艺术造型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盆景是给人们观赏的艺术品,毫无疑问,首先必须有露,否则无从观赏。然而,如果将一切都露在外面,使人一览无余,就会失去人的想象余地。因此,盆景布局还须要做到露中有藏。俗话说:景越藏则境界越大,景越露则境界越小。盆景布局如果做到露中有藏,对于在很小的范围内表现出很大的意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盆景艺术贵在含蓄,处理好露中有藏,就能展现出一个景外有景、景中生情的动人景面,引起观赏者丰富的联想和共鸣,从而有利于创造盆景的深远意境,而意境正是盆景艺术最重要的追求,也是品评盆景的最高标准。尤其是在丛植的盆景布局中,最忌一目了然。欲表现丛林之幽深,仅靠采用很多株树木未必奏效,其原因就在于露而无藏,若做到前后错落穿插、树木枝干相互遮挡,有露有藏,虽然几株树木却有丛林之感。对于孤植的树木,要注意使干、枝、叶穿插变化,处理得有隐有现,才能显出繁茂,有些规则式的树木盆景,将所有枝片都整齐排列在主干两侧,毫无遮挡,这样既显得单调呆板,又违背自然之理。所以露与藏,实际上也是一种虚实关系,露者为实,藏者为虚,有藏有露,则虚实相生。
动静相衬,均衡相宜。所谓动势,就是赋神于形,讲究生动活泼、动势与均衡问题。在创作盆景时,须注意动势与均衡,这样才能发挥景物内部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是作者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的灌注。如果忽略动势,势必满盆死物,毫无气韵可言。人有坐卧行走,山有偏正欹斜,峰峦树石,无不各具风姿神态。动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状态,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如山本静,水流则显其动;树本静,风吹则显其动。另外在设置动势时,还须注意平衡。只求其动势,以致娇柔造作,反而给人以不自然、不稳定的感觉。在考虑动势与均衡时,须兼顾高度、体量、质量等各种因素。如只考虑其中一个因素,盆景就会刻板呆滞,缺少变化。盆景的布局最忌四平尺稳,而必须注意取其动势,达到动静相衬,使作品避免呆板乏味,显得生动而有气势,同时合乎自然规律。动静相衬在盆景中从很多方面表现出来。在山石盆景中的欹与正、险与稳、顺与逆以及其它不同景物之间的对比等等。有时通过对盆景的命题,起到画龙点睛、增强作品的动感作用。在树桩盆景中,通常以斜干式和悬崖式最富动势。曲干式往往给人以蕴藏抗争之力的联想,这又是一种动势。有时候,景物虽然左右平衡,没有欹斜,但上下却有虚实轻重的不同,这也是一种取势的方法。如直干式的造型处理恰当,可以表现出一种参天古树之势。
平淡奇特,刚柔互济。平淡与奇特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在盆景艺术中,有的作品以奇制胜,如奇峰、奇石、奇树、奇花等等,这些奇都是比较容易看得出来的。有的盆景则看似平常,而其实不平常,它可以使观赏者如食橄榄,回味无穷,这也是一种奇,它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所以盆景艺术,既不能太平凡,也不能太奇特。太平凡没有趣味,太奇特又失去自然。同时,奇必须有生活基础和自然依据,应该是虽出人意料之外,却尽在情理之中,它往往存在于平凡之中,需要人们深入发掘和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因此要求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必须对大自然进行细致和深入的观察,要知道奇,绝不是荒诞怪异,而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让人信服。另外平中有奇,还要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意,即指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素材,通过艺术加工,变为面目为一新的盆景艺术形象。在自然界里的景物中,既有雄伟险峻的高山,也有蜿蜒曲折的长河;既有刚劲挺拔的苍松,也有婀娜多姿的垂柳,这就是刚柔互济的辩证关系。在盆景艺术中,刚柔体现在盆景的表现题材、艺术风格以及景物的形体、质地、线条等方面。刚好还是柔好,不可一概而论。就盆景的题材而言,刚柔两体,各有千秋,犹如中国历代文学中的刚健派和婉约派一样。但就盆景的艺术造型来说,刚者,不可一味地刚,而应刚中有柔;柔者,也不可一味地柔,而应柔中有刚,这样才能有变化,有对比,才能使刚者更显其刚,柔者更显其柔。在树桩盆景中的刚柔关系,多体现在主枝干与枝条之间、枝条的硬角与软孤之间,以及配石与树木之间。一般主枝干偏于刚,枝条则较为柔;硬角显得刚,软孤则显得柔;配石多为刚,树木则多为柔。在苍劲的松树盆景中,人们通常是通过枝条的转折来借以达到刚柔互济的整体艺术效果。在山水盆景中,刚柔互济也体现在很多方面。山与水就是一刚一柔,而山石与树木又是一刚一柔的矛盾统一体。
在艺术构思中还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这和照相的道理一样,摄影师总是要选取一个好的角度,如宽脸人照相可以侧一点像片照得才能漂亮一些,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选好一个角度,定好一个焦点,找到一个亮点,除了根椐植物材料的天然特点之外,还应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吻合,这样才能使盆景既自然而意境又高远,做到天人合一,因材施艺,甚至做到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在盆景的制作过程之中还得要注意根的培养,好的盆景首先根要盘根、露根,因筋骨尽显则更见奇,更见老,更见险。在根的基础上,依据发展走向来确定杆的形状,使之上下相呼应,不能因杆根在形状的发展上出现影响重心稳定,也不能过于呆板而出现了让人们看到了头就知道了尾巴,根干至少在一个角度巧妙匹配的基础上发展枝条,这样才能使盆景形成有血有肉的造型和神态气质。
以上所谈及的乃是制作盆景的一般特性和原则,但我们不要把这些特性和原则作为铁框框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古往今来人们制作盆景的过程当中都是依据植物材料来灵活掌握,富于情感和思想的创造,我们刚开始制作盆景的时候,手不听话,景不达意,心手相离,这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制作盆景的时间长了的话就会熟悉了,就能心有章法,布局得体,心手相应。但是信手拈来,想要制作出一盆好盆景却是颇不容易的事情。要想易,先得难,艺道无私、苦心自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论画的这首诗,对我们创作盆景确实是有很大的启示。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