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林业资源 > 资源概况 > 正文
四川林业概况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09-8-4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4·9%。人口8500万,占中国总人口的6·9%。现辖18个市,3个自治州、市州下辖180个县(市、区)。
四川地形西高东低,可分为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两大部分。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东延部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面积的4/5;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平原占2·97%,其余为丘陵。主要河流为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雅砻江。
四川气候受地形影响,东西部差异明显,东部盆地主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平均气温在16℃—17℃,全年降水量为800—1200毫米。西部属高原性大陆气候,干燥寒冷,年均气温6—12℃,全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
林业资源
四川是全国重点林区和林业发展重点省份之一。全省现有林业用地2323·1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172·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9·7%,其中有林地覆盖率24·23%,活立木蓄积量14·65亿立方米。四川境内林木种类繁多,既有丰富的天然林,又有茂盛的人工林。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76·3%;人工林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及盆地中部,占有林地的23·7%。
四川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珍贵的生物基因库。全省有万余种高等植物,其中被子植物8543种,裸子植物88种,蕨类植物670余种。木本植物有乔木1240多种,其中460多种为四川特有。四川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1种,约占全国的1/3。四川动物区系复杂,种类繁多,仅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就有959种。四川是大熊猫的主产区,大熊猫数量和栖息地面积约占全国的80%以上。
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四川在开发西部原始林区的同时,坚持植树造林,绿化国土的基本国策,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迹地更新,经历了重点开发西部原始林区,大力建设人工林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三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大三线”建设需求,对西部原始林区进行了开发利用,建立了一批重点采伐企业,逐步形成了包括筑路、采伐运输、营林更新、木材加工、勘察设计、科研教育在内的森林工业体系,30多年间累计生产商品木材1·2亿立方米,修筑林区公路7700多公里,上缴利税20多亿元。
从70年代末到1997年,调整西部原始林区经营方针,在调减木材产量、转产、减人的同时,大力培后续森林资源,形成了以东部盆地为主体的后续森林资源基地,人工林保存面积达34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由70年代的13%提高到24·23%,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的“双增长”。
从1998年开始,四川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率先实施,1999年启动了退耕还林300万亩试点,全省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为在长江上游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
以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为龙头的工程造林,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发展。1989年至2000年,全省79个长防工程县累计完成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营造林189万公顷;1981至2000年,以盆周山区为主的90速生丰产林基地县,营造速丰林69万公顷;1958年试播成功的飞机播种造林,到2000年累计飞播造林保存面积78万公顷;从八十年开始,先后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造林、中日合作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中德合作嘉陵江上游造林等引资项目,共营造高质量人工林30万公顷。从1979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全省累计义务成片造林30万公顷,零星植树36亿株。
1998年9月1日,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省停止天然林经营性采伐。每年减少天然林资源消耗1038立方米,工程规划对1923万公顷森林(其中天然林994万公顷)实行常年管护;2000—2010年人工造林1758万公顷,飞播造林2648万公顷,封山育林1337万公顷。
1999年10月,四川又在全国率先启动20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截止2000年底,已按计划全面完成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果。规划到2010年,对全省66·7万公顷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
林业产业建设
四川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营林业、木材采运业、林产品加工业、多种经营和森林旅游业创造了条件。经过50多年的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省人造板年生产能力达63万立方米,林纸年生产能力达37万吨,已建森林公园69个,森林旅游面积约280万公顷;以经济林为主体的各种林副产品,已发展到果品、木本油料、工业原料、饮料、药材、调料、食品等7大类产品,其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35%以上。
山区综合开发促进了林业产业结构、林产品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的调整,近年全省年营造经济林7万公顷,约占成片造林的25%。目前,全省30公顷以上林果业基地达4200多个,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林果业、花卉业、森林旅游业经营为主的专业村社和农户,为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林业对外开放及吸引外资拓宽了林业产业发展的门路,经营项目涉及种植、养殖、建筑、商贸、运输、旅游、采矿、冶金、化工、纺织、食品、机械等20多个门类,全省林业年产值已超过110亿元。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川是中国野生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自六十年代以来,全省建立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7个,其中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保护管理面积达474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9·78%。卧龙、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九寨沟、黄龙寺自然保护区被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历史遗产合约组织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从1992年开始,四川在岷山、邛崃、凉山、相岭等山系实施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建设,除对原11个大熊猫保护区进行项目进行外,还新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7个,完善了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体系,制定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等25部地方行政法规、规章和管理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开展了中德合作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全球环境基金援助若尔谏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世界自然基金会援助大熊猫资源调查,大熊猫人工饲养繁殖研究和大熊猫监控。
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中心,以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深化分类经营改革,实施分区突破战略,加强以科技支撑为重点的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
主要原则: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原则;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经营、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规划目标:总的目标是生态建设5年初见成效,10年大见成效。到“十五”期末即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8·4%,年均递增0·6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治理。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林业生态工程形成规模,并开始发挥整体效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30年,森林覆盖率达40%,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环境整体上得到显著改善,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四川省林业厅)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