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自然规律与生态 > 正文
哈尼梯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09-8-24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李克忠
 
在云南元江流域哈尼族聚居区,有连绵成片几十万亩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梯田,这就是红河哈尼梯田。以哈尼族为主的红河州各民族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缔造了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杰作。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平台,着力打造红河州标志性的、弘扬民族文化和优美风光的红河哈尼梯田品牌,已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认可。根据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哈尼梯田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两大片区。核心区由元阳县的多依树、麻栗寨、牛角寨、猛品4个部分组成,总面积95.9平方公里;辐射区包括元阳县的哈播村片区和绿春县、红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左右。
哈尼梯田在世界农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是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的以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度同构的农耕文化奇迹,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
一、哈尼梯田具有多元化价值的整合性和谐
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族宝贵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景观遗产。它体现着多元化价值的整合性特征。
历史价值
哈尼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垦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其开垦梯田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书《尚书·禹贡》中这样记载:“……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上下,厥赋下中上三错。”即哈尼族先民“和夷”在春秋战国之际已居住在“华阳黑水”(今四川大渡河流域),且对那里的山河改造和建设“有厎绩”(大贡献),这是中国典籍对哈尼族先民开垦梯田的最早记载。
晚唐学者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中记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说明在云南境内包括哈尼族在内云南各少数民族,耕作梯田的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明代农学家、历史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田制·农叠诀田制篇·梯田》中,对哈尼族梯田耕作技术提高到更高一个层次来论述,将哈尼族梯田列为中国七大田制中的其中一大田制,并写下了“世间梯田多等夷,有田世外谁题名,非水非陆何所兮,危岭峻峦无田蹊,层蹬横削高为梯,举手相之足始脐,抠会前向防岭挤,细作有具仍兼携”的诗句。清代《临安府志·土司制》中也描绘了哈尼梯田耕作情景与雄伟的景观态势:“依山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摄坎而登,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杓(渡水槽),数里不绝。”这是哈尼梯田在官方撰写的汉文典籍的完整记述。这些,都充分肯定了哈尼梯田在中国梯田耕作历史中的地位和深远意义。
经济价值
梯田在哈尼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梯田耕作作为哈尼族繁衍发展与生计的主要手段,始终伴随着其迁徙发扬光大。梯田耕作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繁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最强劲的发展动力,其经济价值在梯田多元性价值中居首位。
文化价值
哈尼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梯田耕作技术最为精湛的民族之一,哈尼族文化因梯田产生并发展,因梯田发展壮大而昌荣。从语言、服饰、居住到饮食、歌舞、文学等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无不来源于梯田,并融入到梯田的整个活动之中,同时也全方位地通过梯田的运行活动得到完美的展示和充分的体现。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独特的展示与传承价值。
社会价值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世世代代用血汗和生命在大山上垒筑的奇迹,是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完美结合的典范,这一历史事实在整个哈尼族群体中已形成共识。哈尼梯田经过多年的研究、宣传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目前已使哈尼梯田的影响力、知名度、公众认可度等大大提高,使哈尼族文化的经典杰作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其社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生态价值
哈尼梯田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具有典范意义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文化品牌,围绕着哈尼梯田的整个农耕活动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内涵。其开垦、耕作程序、礼仪习俗都是在极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梯田的水系维持与发展,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梯田也会失去其维持的基础,所以在整个哈尼族中形成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观念。
保护自然生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顺应自然规律是其生产、生活的根本法则。哈尼族在梯田生产活动中以自然生态为依托,在生活方式上以自然环境为根本,在宗教活动中以自然万物为神明,创造出以江河、梯田、村寨、森林四度同构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人居生态环境。所以,梯田不仅是哈尼族生存延续的支柱力量,而且还体现着整个民族对自身生存环境审视的观念,反映了极高的生态价值观,也具有生态保护和研究的典型价值。
品牌价值
哈尼梯田文化价值已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近几年来,红河州非常重视哈尼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并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使红河州以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抢救工作稳步发展,并通过全力打造“红河哈尼梯田”这一关乎红河州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品牌,使哈尼梯田成为了红河州知名的文化品牌。
艺术价值
哈尼族先民们开垦梯田是以民族繁衍、生存为目的,从最早开垦的星罗棋布分布的梯田,发展到迄今让世人注目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撼人心扉的规模化梯田,给予了人们视觉上、心灵深处极大的冲击力,充分反映出了哈尼族先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了滇南哀牢山独具特色的巨大的梯田景观。
哈尼梯田的景观,因地势状况、气候条件、水源分布、生态环境差异、开垦规模和海拔高差的不同,形成了如元阳县多依树片区的神奇、牛角寨片区和红河县撒玛坝片区的壮观、猛品片区的险峻和麻栗寨片区的秀美等各具特色的梯田景观。同时,梯田与地势地貌、生态环境、民族建筑的完美结合,又创造了独特的融梯田景观、气象景观、民族民居建筑、森林生态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景观,全面展现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梯田景观艺术的巧夺天工,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创造力的完美结合,具有无与伦比的景观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哈尼族耕作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史书记载的哈尼族先民的梯田耕作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到了唐宋时期,哈尼族先民们根据滇南哀牢山的地势地貌而开垦的梯田,其耕作技术已发展到了极高水平。
哈尼族根据地势地貌、自然环境和农耕生产条件,创造并延续使用了一整套科学的梯田耕作生产流程、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规范、水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法则、人力资源合理分配等科学生产和管理手段。特别是严格的水源保护林乡规定约、独特的“木刻分水”制灌溉用水管理手段,根据梯田分布的海拔高低、气候炎热或寒凉,适时选择适宜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数十余种稻种,并且保障其品种长久而重复播种不产生变异等,都具有独特而现实的科学价值。
衍生价值
哈尼族因梯田而誉满海内外,哈尼梯田又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逐渐步入世界文化的最高殿堂。哈尼梯田产生的多元化效应,体现了综合性的价值,并正在给红河州带来了如旅游业、多种经济的发展模式等无限商机和发展机遇。

二、农耕运程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梯田的四季生产与生态优先律
哈尼族是一个非常遵从自然、遵守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进行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的民族,梯田农耕活动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典型产物。哈尼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积累了一套完整的与自然相融相谐的生产规律,谓之“四季四产调”,或“十二月风俗歌”,并以此参照来指导生产活动的进程。
哈尼族对一年中的每季、每月都有相应的称呼,反映了他们的梯田农耕活动遵循时令变化的规律。十月是哈尼族的年首新年,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以此月为界。冬季三个月到了,万物更替变化,山野草木叶落枯烂,竹笋叶壳剥开,棕片可剥割,山中野樱桃花开放,山里百种草的枯叶落地腐烂,山中动物开始冬眠,预示哈尼人犁田打埂休耕时候到了。四时节令变化决定和影响着哈尼族农耕,等待万物复苏始进入新的一轮耕作活动。
春季三月到时,春风回到世间,春风吹到田野山林处,树草吐芽唤放新生,春意在大地上走动,指引哈尼人生产和节令的燕子、宾谷和布谷鸟在村里村外唱鸣,春雨、春雷唤醒大地和万物,显示万物在召唤,哈尼族又进入一个忙碌的农耕季节,犁耙田、育秧、栽插秧苗等,种下一年的希望,撒下全族人的寄托,期待来年的丰收。夏季是雨热天气,山野草木长势旺盛之际大地已披满绿装,田地的庄稼和山野的草木齐头并长,催促人们下地入田除草的时节到了,好让庄稼长旺有收成。不怕炎热的太阳灼烤,不怕倾盆的大雨淋打,成群的鸟兽开始入田地啄食庄稼,辛勤的人们不仅要根除蚕食庄稼的杂草,而且日夜坚守田地赶走那些飞禽走兽。秋季三个月到,山花开谢了,野果成熟了,巨禽走兽成群出窝,催促秋收的知了、达约声声叫唤,大田的稻谷低头变黄成熟,人们开始忙碌秋收,把一年辛勤劳作的汗水结晶果实收回家。先要把谷魂请回来,然后把沉甸甸的谷子背回入仓,家人一年的生活有着落了。人们在自然的丰润和辛勤的劳作下获得了丰收,这是自然环境与人们辛勤劳作完美结合的结晶。
同时,哈尼族还十分善待自然环境、遵循生态规律。禁忌在村寨周围、水源林地砍伐耕作,以维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适应生态循环的轮息制耕作模式
梯田农耕活动是哈尼族农耕活动的主要方式,旱地耕作是一个辅助手段,并伴随着梯田耕作这个主业世代延续。哈尼族的旱地耕作模式也十分遵循生态规律,一般选择在离村寨较远的平缓之地,以生长灌木林为主的地方开垦,三五年作为一个轮息周期,之后让其自然恢复生态,保持水土,自然复原土地肥力,如此反复循环。哈尼族旱地耕作的种植作物以山谷、玉米、花生及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为主。这些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周期同步,草林发芽时栽种,野草生旺时锄地,山林果子成熟就收获。
严格管理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生态水观
哈尼族人畜饮水和梯田用水都来自高山森林,对于森林的保护是以长期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千年不变的俗规来实现的。
哈尼族每个村寨都修有蓄水井,村边流淌着常年不断的清泉,人们非常重视对水井、清泉的管护,村中男女老幼自觉遵循护水规约,且组织村中妇女对水井和清泉进行管理,一旦有人违规即予以经济制裁。
哈尼族对水井和清泉的管理与管护高山森林的人员是互为补充的,传统的护林模式保障了水资源的存储,对水井和清泉良好的管护,反过来有效地保护了“绿色水库”。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丰富的森林资源,就能保证水源源源不断地供给人畜饮用和梯田灌溉,这种护林管水的有效机制保证了良好的自然——森林资源——水——人畜饮用和梯田用水的循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文系统和自然系统互为依靠的管理模式,体现了水、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天然的互为依存的关系。

三、人文系统与自然系统的高度和谐
从对哈尼族的历史发展至现今的居住环境的研究证明,哈尼族十分注重其居住环境的选择。哈尼族一般选择在海拔800至1500米之间建村立寨,村寨上方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在高山森林之处是村寨人畜饮水、梯田农业用水的水资源储存库。在海拔2000米及其以上的高山森林处终年云雾缭绕,雾水经森林吸纳,在沟谷、平地之处形成溪泉或池塘,顺着山箐向下流淌,形成无数的小溪。来自高山森林区的山泉,在流经半山腰地段时,人们将其拦腰截断,挖沟引渠,引入村寨,除满足人畜饮用外,又通过条条沟渠将水引到梯田之中,保障梯田的常年用水。用余之水又流入江河之中,炎热的河谷气候又将河水蒸发到高空,再次汇集到高山森林之中,重新形成雾水,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
村寨建设在半山之中平坦处,村寨两旁有常年流淌不止的山泉,供人畜饮用,村寨下方或两侧要有平坦的空旷之地,供人们开垦梯田。依山势而建的村寨,具有哈尼族自身建筑特点的蘑菇房错落别致、梯次分明。村寨是哈尼族展示文化的平台中心,村寨上下两侧是哈尼族演绎与延续文化的重要场所。村寨上方是哈尼族村寨灵魂“昂玛”寨神和土地保护神“咪松”的居所,是村寨民众祈福平安健康兴旺之圣地;村寨两侧是供人畜饮用的泉井,在那里人们还用各种牲畜祭祀泉井神,保佑水流常年不断,供人们使用。
哈尼族这种遵循自然法则、保护与重视生态环境所建构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的良性循环系统,形成了哈尼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完整的科学系统;以村寨为舞台,又形成文化演绎延续的人文系统,这些系统又围绕梯田的各种节庆典礼——村寨性的节日、祭祀活动,家庭或个人的礼仪、婚丧嫁娶、歌舞艺术等,在村寨内依日月更替、梯田耕作进程周而复始地演绎,从而达到了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完美而高度的和谐,体现了哈尼族高度重视两重系统的价值。
随着哈尼梯田的影响力从广度到深度的日益提升,哈尼梯田被世人认知度的提高,以及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顺利开展,难以计数的国内外政府要员、专家学者、游客纷纷前往元阳、绿春、红河、金平等县的梯田集中地参观考察,哈尼梯田作为红河州发展旅游业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正在逐渐发挥作用,靓丽多彩的哈尼族服饰、精美别致的手工艺品、厚重嘹亮的哈尼民歌,独具口感、风味各异的饮食,也受到了众多到访者的青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哈尼梯田的多元化价值、综合价值更加能够充分地体现,不仅能够为梯田片区的哈尼族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能够为整个红河州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哈尼族为主的红河州各民族创造、经营的梯田,因国家近几年来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林权制度的改革,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梯田及其文化延续的命脉从法律上得到更有效的保护。2008年9月,笔者前往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元阳县调研时,了解到了令人惊喜的成绩,根据该县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和我们入村入户实地调查了解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起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在晋思线、元阳至红河线、元阳县大坪乡线(均为梯田核心区)、元江流域和藤条江流域,共涉及14个乡镇、100个村委会、1630户退耕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达22.2万亩,占全县有林地124万亩的5.6%,全福庄、坝达、多依树和老虎嘴景区的梯田上方已形成了四季葱郁的保水蓄水林——水冬瓜树,保障了梯田用水常年不断。
同时,围绕梯田核心区,元阳县水利部门大力实施水利工程,已建成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6座、小塘小坝1座,库存742万立方米,沟深4653条,有效灌溉梯田近17万亩,占梯田核心区总面积96万亩的六分之一;该县农业部门也积极配合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加强全县耕地保护的同时,加大对梯田核心区的保护力度。根据该部门提供的数据和笔者实地查看结果显示,核心区的梯田无一放荒现象或放水耕植其他经济作物的现象。核心区多依树地区的多依树村委会的普高老寨是该片区的直接水源地,在保护原有森林面积的前提下,自2002年起退耕还林500多亩,2008年止已形成规模化的森林覆盖面积;攀枝花乡猛品村委会又是南观音山的一大核心区,自2002年以来,退耕还林面积达1200多亩,梯田拥有量达1425亩,379户人家户均有梯田3亩多,基本上没有旱地,到目前为止,梯田用水完全可以保障;箐口村有集体公有林380亩,退耕还林80多亩;全福庄村委会有梯田1056亩,有集体公有林2120亩,退耕还林600亩,菜园260多亩;阿党寨是核心区的高山区村寨,有梯田300亩,森林面积1400多亩,退耕还林100多亩,该村委会的土地面积大多被森林覆盖。以上村委会都是梯田核心区,森林面积达7000余亩,旱地面积不足300亩(包括茶园),极大地保护了梯田的水源林,使哈尼梯田的持续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目前,在哈尼梯田得到有效保护、持续发展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哈尼梯田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也正在不断推进,合理开发利用也正在有序进行。哈尼梯田,这个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典范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不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信息来源:云南日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