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文化 > 自然规律与生态 > 正文
哈密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09-8-24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罗桥顺
 
一  前言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对既相矛盾又有着极强相互联系的事物,特别是在目前大力发展经济、又没有把环境成本纳人经济核算体系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要正确地看待这一对矛盾,就必须树立长远观点,而长远观点的核心,则是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可持续性。由于干旱区环境本身对于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上有许多先天不足,加之生态系统本身又存在着发育上的不同阶段,环境与生态功能的反馈又存在着量变到质变的累积效应,这就更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决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损害了将来发展的潜在机遇。
研究区哈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的瓶颈因素显著,地表植被稀少,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较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重,已严重影响到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掌握哈密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基础上,笔者初步客观认识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动态评价其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以及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深感哈密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因此,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的哈密地区,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如何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如何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协调、持续发展,就成为哈密地区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真正建成“环境友好-能源节能-快速高效”的生态经济系统的重大课题。
二  哈密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经济发展概况[1]
1、1975-2005年农田(耕地和园地)比重上升了0.34%,增长了近100%的面积;林地呈小幅度递增的趋势,比重上升了0.76%;草地占14.29%,呈不断下降的态势,比重下降了3.88%;水域面积最小,仅占0.06%,且呈不断下降的态势,比重下降了0.02%,相当于面积减少了23.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上升速度很快,增加了2.6倍;裸地及其它土地呈现小幅度递增的趋势,比重上升了2.74%。30年间,期间整体景观的斑块平均面积和平均周长不断下降,斑块孔隙度不断加大;景观整体和6类景观类型的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景观分离度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整体景观和各类型景观的破碎度先降后升;整体景观的破碎度不断下降,各类型景观的破碎度变化不一致,其中,农田景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景观先降后升,草地景观和水域景观先升后降,林地景观、裸地及其它土地景观一直下降。
2、2000-2005年的综合土地利用年均变化率(0.588)要远大于1975-2000年(0.194)的变化率,前者是后者的3.03倍。草地与裸地及其它土地之间、裸地及其它土地与林地之间、草地与林地之间有很大的转化量流入和流出;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水域这两种地类,与其它类型地类之间转化量很小。但若以单一土地利用年均变化率来衡量的话,结果恰恰相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农田和水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率很大,分别为8.641%、3.283%和-0.766%;而草地、林地和裸地及其它土地分别只有-0.712%、0.315%和0.125%。
3、1975-2005年的30年中,各地类之间的演变机理表现在:①每增加1 hm2农田面积,则增加林地2.23 hm2,增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15 hm2,增加裸地及其它土地8.04 hm2;减少草地11.38 hm2,减少水域0.05 hm2。②每增加1 hm2林地面积,则增加农田0.45 hm2,增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07 hm2,增加裸地及其它土地3.60 hm2;减少草地5.09 hm2,减少水域0.02 hm2。③每减少1 hm2草地面积,则增加农田0.09 hm2,增加林地0.20 hm2,增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01 hm2,增加裸地及其它土地0.71 hm2;减少水域0.004 hm2。④每减少1 hm2水域面积,则增加农田20.45 hm2,增加林地45.67 hm2,增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07 hm2,增加裸地及其它土地164.47 hm2;减少草地232.66 hm2。⑤每增加1 hm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则增加农田6.67 hm2,增加林地14.89 hm2,增加裸地及其它土地53.61 hm2;减少草地75.84 hm2,减少水域0.33 hm2。⑥每增加1 hm2裸地及其它土地面积,则增加农田0.12 hm2,增加林地0.28 hm2,增加裸地及其它土地0.02 hm2;减少草地1.41 hm2,减少水域0.01 hm2。
4、1975年,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最高的是伊吾县(1.87),最低的是巴里坤县(1.78);2000年,最高的是哈密市(2.00),最低的是伊吾县(1.72);2005年,最高的是伊吾县(2.40),哈密市和巴里坤县均为2.22。从时间序列来看,1975-2005年,哈密市和巴里坤县的综合能力均不断增强,30年里哈密市增加了0.38,巴里坤县增加了0.43;而伊吾县是先降后升,由1975年的1.87下降为2000年的1.72,而后又上升为2005年的2.40,30年里上升了0.53,增量居三县市之首。受伊吾县的影响,哈密地区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呈先微弱下降,后较大幅度上升的趋势,30年里上升了0.35。
5、1975-2000年,除了伊吾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耦合发展度减少了0.031外,哈密地区、哈密市和巴里坤县均是增加的,分别增加0.038、0.068和0.099。哈密地区生态经济系统除了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升了11.77%外,其它三方面的系统均下降,尤其是生态环境子系统下降较多,为4.73%,因此其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稍降了0.03%。这反映了社会发展良好的同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没有同步发展。2000-2005年5年间,哈密地区和三县市的耦合发展度均稳步上升,尤其是伊吾县后来居上。其中,伊吾县增加了0.220,哈密地区、哈密市和巴里坤县也分别增加了0.106、0.100和0.070。2000-2005年哈密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四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均上升,其中,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子系统增幅显著,分别增长了34.51%、21.69%和12.51%;生态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升了4.70%。最终,哈密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上升了18.61%,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耦合发展度增加了0.106,生态经济系统趋向优化和良性耦合发展。
6、哈密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不断向良性耦合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六点:①气候,更利于植被生长;②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③政策,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④社会管理,更和谐;⑤水资源管理,更与时俱进;⑥生态保护,支撑体系更完善。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的哈密地区,要进一步协调哈密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经济发展,就必须做到:①开展景观生态规划,构建“小面积搞生产,大面积搞生态”的景观格局;②水资源配置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用水;③构建荒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④走生态节水路线,大胆发展绿色产业;⑤创新水资源供需体系;⑥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  促进哈密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对策
1、开展景观生态规划,构建“小面积搞生产,大面积搞生态”的景观格局
与其他区域比较而言,干旱区生态环境是比较脆弱的,荒漠物理环境与绿洲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荒漠物理环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该区风大沙多、盐碱重的环境特点,使得任何一种不慎的经济活动都很容易引起绿洲环境的逆向演替,且这种逆向演替具有极强的不可逆性特点。
哈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而紧缺的水资源时空分配差异较大,尤其季节性,局地性差异十分明显。同时由于远离海洋、地形封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变化大,干旱的气候环境与荒漠的地理环境有碍水资源的形成,表现出干旱环境制约水环境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这些自然因素,加上人为的水资源配置失调、不合理垦荒放牧、滥伐乱挖、政策失误等,加剧了原本就紧张的人与自然矛盾、人地矛盾、水土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激发,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交换失衡,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景观发生了变化,最终表现在地表植被的变迁,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哈密曾出现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而大面积开荒、过度放牧、过度抽取地下水等行为,因此,造成了人工绿洲面积迅猛增加而天然绿洲锐减、人工绿洲生态环境好转而绿洲外围恶化、景观格局破碎化、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从各角度审视哈密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加强景观生态规划,即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最优的利用方案,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于过去哈密地区大面积的生态脆弱(如生态灾害高风险)地区被开发利用,大大加速了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水平的下降。脱离了“水资源紧缺”实情而开展的“大面积搞生产(农业、林业、牧业)、小面积搞生态(生态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不符合哈密地区。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转向“小面积搞生产(集约化经营),大面积搞生态(以封育禁垦禁牧、禁伐为措施的大范围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从近十年哈密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耕地转为林地、园地或草地,政府另给予相应补贴)”、“草地生态置换”(即以1公顷人工草地置换30公顷天然草地)效果来看,既增强了地表的自然修复能力,恢复了生态,又配合了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了当地经济,生态建设和生产得到了同步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哈密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关系,应把景观生态规划列入规划体系中,确保其严肃性和权威性,最终建成 “生态-生产范式”区域。
2、水资源配置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用水
干旱区多属内陆地区,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工矿、交通运输业及城镇人口发展的基本条件,水资源利用的程度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地区分布。现实生活中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双重特性:开发利用合理得当,能使荒漠环境变得文明秀丽;开发利用不当,则会造成环境恶化与环境污染。
哈密地区全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相当于全疆平均水平的1/2,与丰富的土地资源相比较,其水资源供给数量明显不足。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而造成作物减产或大面积弃耕撂荒时有发生。水资源“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特点,造成全地区洪旱灾害交替发生,防洪问题十分突出。就制约哈密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湖泊千涸、灌溉水质盐化、森林破坏、草场退化、沙质荒漠化加剧等重大环境问题而言,它们的发生发展均直接或间接地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有很大关系,尤其与水资源利用指导思想上单纯为工农业生产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关系极大。
生态用水,是指在干旱区内,凡是对绿洲景观的生存和发展及环境质量的维持与改善起支撑作用的系统所消耗的水分。长期以来水资源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均是为工农业服务,而忽视生态环境用水需求。2005年哈密地区工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9.4%,而服务地域广阔的生态用水仅占6.9%。有的地区农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不但加剧了行业用水比例失调,而且浪费相当严重。人工绿洲内局部地下水已超采,补给资源严重不足。由于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流入了人工生态系统中,而对人工生态系统起生命支撑作用的天然生态系统由于水资源人不敷小,结果出现了水域退化、缩小的变化趋势。巴里坤湖水面面积由112平方公里缩小到43.5平方公里。伊吾县淖毛湖至巴里坤三塘湖的40平方公里森林逐步转化为疏林,造成林地退化。而天然生态系统的劣变,反过来又对人工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要从根本上促进已遭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尤其是生态环境用水的优先满足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全面实施林地保护和发展规划、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宝贵的生态用水要避免摊大饼,要用在刀刃上,特别是生态林建设用水。
3、构建荒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
干旱区,顾名思义,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而在“水是命脉,交通是动脉”的干旱区大环境下,有水的地方就出现了“奇迹”——形成非地带性的绿洲。荒漠化地区通常也是弱可持续发展或不可持续发展地区,其恶劣自然环境、人口压力、政策失误、不合理的人类干扰等引起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不良循环因素使人地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到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双赢。干旱区的经济建设,很大程度就是只占4%-5%面积的人工绿洲经济建设,是人类为使绿洲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协调发展而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行为。同时,不可忽视绿洲外围生态过渡带和荒漠的作用。外围和绿洲的关系是唇齿相关的,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破坏,又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干旱区经济发展在取得良好绩效的同时,也越来越遇到资源与环境压力对其进一步增长的制约的事实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不仅仅是GDP上涨、经济效益提高、人民收入增加的简单循环问题,还涉及到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绿洲是一个融自然、社会、经济为一体的复合景观类型,绿洲经济系统的建立,必须重视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应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绿洲自然资源,尽最大可能地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直以来,哈密地区陷入“两难”选择,一方面,环境恶化问题是由于开发和发展不足造成的,不进行开发和发展,环境恶化问题将更加严重;另一方面,要解决开发和发展问题,就有可能进一步破坏环境。哈密地区以减少天然绿洲为代价来增加人工绿洲的,导致了景观斑块破碎化,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大面积水域转化为裸地,草地退化严重,未利用地持续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从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在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下,失去外围的屏障保护,无非是破坏了人类活动的生存空间,这种区域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但不管怎样,发展问题是根本问题,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环境的脆弱性问题,因而,在哈密荒漠这种特殊的地区搞生产开发,必须通过产业化经营和生产结构的调整来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使自然物质转变为满足人类需求的经济物质,自然能量转变为高质能量的经济能流,经济能流又转变为恢复自然能量的重要因素,最终实现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对统一,并能在这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中,使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均能有效发挥作用。
因此,如何将“生态立区”战略与“以水定地、以水定绿洲、以水定生态环境”的开发准则、“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的水资源利用原则结合起来,如何落实好“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两个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三点带动(哈密市、巴里坤县、伊吾县城区),四项原则(前瞻性、因地制宜、效益优先、可持续发展),五项任务(水利改革、工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教育文化),六区(六个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经济建设任务,是哈密地区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机制不适合哈密地区干旱区经济系统。应按水资源生态规律来统一规划和协调绿洲生态经济发展,把专业化和区域协作建立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统一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基础上。改革和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政府政绩的考核体制,不再“以GDP论英雄”;具体考核指标和权重的设置,在不同区域要有所体现当地特点,倡导“社会经济发展是政绩,生态环境发展也是政绩”的理念。
4、走生态节水路线,大胆发展绿色产业
发展绿色农业。按照“压粮、调棉、增经、扩草”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形成哈密瓜、哈密大枣、伊吾“途阔牌”羊肉为龙头的品牌产业,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精准化、标准化和机械化,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牧业机械化、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推进绿色、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哈密市土壤检测中心,全面推行优质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
发展绿色工业。积极推进绿色管理,鼓励企业采用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绿色技术,改造或取代传统技术,提升特色产业,改造传统行业,并加大对电力、煤化工、石材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水泥等支柱产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扩大优势,提升层次。重点扶持一批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引进高科技项目,发展煤电产业。按照地区提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扶持发展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努力提高高新技术比重。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坚持不欠新帐、多还老帐的原则,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监管力度,做好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发展旅游业。哈密地处新疆东部,是古西域的门户。古丝绸之路北新道之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老的丝绸之路文化和传统的伊斯兰文化汇集哈密,使哈密成为一个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大全地区旅游资源及东天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做好旅游规划工作。加强生态旅游景点建设。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要求,整合全地区的旅游资源,建成“天山草原风光旅游区、历史文化旅游区、哈密回王文化旅游区、古道历史文化旅游区、东天山文化长廊旅游区、巴里坤历史文化旅游区、伊吾红色旅游与古生态旅游区、罗布泊探险旅游区”八大重点旅游区,推出自己的品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旅游景点的综合开发,不断提高旅游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充分依托吐鲁番、哈密、敦煌共处同一旅游线路,通过彼此之间的互补与互动,做大做强哈密市旅游产业,快速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水平。
5、创新水资源供需体系
水是绿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没有水也就没有农业和工业,就没有整个社会经济。随着哈密地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水资源的短缺及利用水平的相对滞后,已严重地制约了地区农牧业、工矿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目前水土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也进一步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笔者以哈密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相关规划为依据,结合各业用水定额,曾对哈密地区(地方)的需水量(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公共及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和供水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哈密地区总供水量为73378万立方米,总需水量为73672万立方米,总供水量小于总需水量,差额为294万立方米;2020年总供水量为78433万立方米,总需水量为85889万立方米,总供水量也小于总需水量,差额拉大为7456万立方米,尤其是哈密市为缺水重点区[2]。
可见,水资源的供需不平衡和不合理利用,与哈密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存在的问题有直接而重大的关系,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经济不协调问题,就必须解决好水的问题,必须构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可操作性强的水资源新体系。具体措施是:
①做到两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一,区别对待水资源潜力不同的区域,加大巴里坤地下水开采力度,发展灌溉农业;哈密市和伊吾县主要是加大地表水引水和蓄水能力,谨慎开发地下水。第二,尊重荒漠生态系统现实,生态用水主要用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周边绿化用地、林地、草地;广阔退化土地和荒漠仅靠天然降水达到自然修复。
②加强水资源利用与规划研究,对全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全面统一规划,整合土地、水利、工业、农业、生态等用水专业规划和修编局部区域规划。
③建设一批水库调蓄工程及供水管道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山区河沟控制性工程建设,形成山区河沟控制性工程网,以满足工业、农业、生态供水调配。
④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优先利用地表水,谨慎开发地下水,在地下水超采区,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在全社会建立起节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⑤制定、发布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定额,以定额为核心、促进总量控制,大幅度降低农业灌溉定额,提高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幅度降低工业单位产品耗水量。
⑥完善水权交易市场和反哺机制,实行农业节水支援工业和城市建设,工业反哺农业节水建设建设的节水补偿机制。彻底改变过去无偿使用、调拨的不合理用水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缓解工农业用水矛盾。
6、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从哈密地区过去“开垦-弃耕撂荒-开垦”的模式中就领略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不协调发展,最终陷入经济发展缓慢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困境[3-4]。哈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大多位于生态脆弱的荒漠地带或天然绿洲带。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是哈密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发展的最主要支撑,是社会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源泉。根据哈密地区“十一五”规划[5]和矿产资源规划[6],矿产资源的开发规模逐步加大,这对哈密地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都施以很大压力。干旱区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不能重蹈“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更不能走“社会经济建立在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的不可持续发展道路,能走的道路有且仅有“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首先,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统一协调与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水、土地、草原、森林、生物、矿产和旅游等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实行领导责任制,把生态环境建设完成情况列入各级行政机关和个人的考核体系。
其次,开展生态保护监管能力建设。一方面,进行基础建设。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建立全区生态环境现状数据库,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建立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另一方面,进行生态保护监控能力建设。分别建立生态环境的预警监测体系、气候灾害监测体系、重点区域土壤监测网、重点区域和流域生态状况实时监控系统,以及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
再次,加强国土和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证生态功能保护区、地下水、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用地需求,优先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菜地和湿地;以水库和饮用水源保护区为重点,整顿采矿秩序,确保环境安全;加速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开展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 罗桥顺. 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哈密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8
[2] 哈密地区国土资源局.哈密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土地供需分析,2007
[3] 王冬平.贫困地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5
[4] 刘新平,韩桐魁.干旱区农用地适度规模的生态经济学分析.干旱区地理,2004,27(3):431~436
[5] 哈密地区行署.哈密地区“十一五”规划,2005
[6] 哈密地区国土资源局.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3
 
 
(信息来源:资源网)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