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绿色生活 > 绿色消费 > 正文
绿色消费需要行动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09-8-20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绿色消费”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通过家庭、学校和媒体的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绿色消费观。陌生的是:绿色消费的观念还十分模糊,日常的一些消费行为还不符合绿色消费,也没有做到向他人宣传绿色消费。所以,把正确的绿色消费观落实在行动上是我们目前需要的。而达成这一目的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意识。
首先要澄清几点绿色消费的误区:
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名词的时候,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以绿色消费就是吃天然食品、穿天然原料的服装、用天然材料装饰房间、到原始森林旅游,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有的人非绿色食品不吃,但珍稀动物也照吃不误;非绿色产品不用,但是塑料袋却随手乱丢;家居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而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
就拿目前很流行的生态旅游来说吧。我国目前的旅游消费很红火,为了吸引游客,各路“神仙”纷纷祭起了“生态旅游”的大旗,但真正懂得“生态旅游”的游客和景区管理者少之又少。在人们看来,生态旅游就是游玩“生态”,越人迹罕至的地方越好。一些风景区管理者借“生态旅游”之名,在自然景观中滥建人工建筑,修建公路,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许多导游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旅游者更是以为走进封闭的保护区就是“生态旅游”,随手扔垃圾、乱写乱画、拈花惹草、乱踩乱踏。一个风景地开放之后,常常垃圾满地,面目全非。这样的旅游简直是在糟蹋“生态”。照这样下去,咱们的生态恐怕迟早会被消费没了。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以后的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其基本要求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消费者要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2、“绿色”不意味着“天然”
“绿色”的涵义是:给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大更好的保护,舒适度有更大的提高,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保护“绿色”,即消费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如果沿着“天然就是绿色”的路走下去的话,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比如:羊绒衫的大肆流行,掀起了山羊养殖热,而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力惊人,会给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
3、绿色消费反对攀比和炫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本不是坏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以示炫耀。他们的很多消费不是出于自己的生存需要,而是想超过别人,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他们竞相追逐新鲜的、奇特的、高档的、名牌的商品,其行为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那些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由此容易形成浮华的世风,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4、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
绿色消费主张食用绿色食品,不吃珍稀动植物制成品,少吃快餐,少喝酒,不吸烟。消费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可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快餐食品大多含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西式快餐更是如此,长期食用将使人体内过多蓄积脂肪而发胖,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尿病的危险。吸烟和酗酒除了危害人体健康,还影响空气质量和粮食供应。
5、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工业化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过度消费。它们拥有的人口占仅世界人口的1/4,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5%;全球消费的破坏臭氧层的受控物质中,工业化国家的消费量占86%;全球现有的有害废弃物也主要来自工业化国家,其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我国民间流行的婚丧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现象也属于过度消费。这些行为既浪费资源,又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满意的生活,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是弊大于利,应该加以抑制。
所以,绿色消费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节俭消费,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层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物种,万物共生。它与传统消费的根本不同在于——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需求,还要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
对此,在解决误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切合实际的绿色消费行动。
(1)树立合理利用资源、适度消费的新观念。适度消费,摒弃“消费和拥有更多物质财富就更幸福”率是反对超过所需的过度消费,因为这种过度消费远远超过了生存的基本需要,会造成资源短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剥夺同辈人、乃至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不公正的。要改正因摆阔气、图省事(不愿精打细算)而过度消耗资源的不良行为;尽量不用或少用稀缺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等。
(2)正确识别绿色产品。现在社会上有“绿色”字样的绿色产品泛滥成灾,而真正符合绿色消费概念的绿色产品少之又少。我国目前仅有两种绿色标志:一种是由太阳、叶片和蓓蕾组成的绿色食品标志;另一种是由青山、绿水、太阳及10个环组成的环境标志,用于绿色食品以外的其他绿色产品。只有被授予了绿色标志的产品才算是正式的绿色产品。我国明确规定,将绿色标志作为绿色产品市场的进入准则,企业没有经过认证而打出的绿色标志,或在其包装、广告中写上“绿色产品”字样,是误导消费的欺骗行为。人们在购买前应该仔细鉴别,杜绝假冒伪劣的所谓绿色产品。
(3)提倡资源、物品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日常生活中:倡导自带器具购物,少用塑料方便袋,尽可能不买过度包装的商品和一次性用品。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消费的一次性餐盒、方便面碗、菜盘、纸杯等共约100亿只左右,并且每年以6%的速度增长。注意水资源的重复、节约使用,用无磷洗衣粉洗衣服,尽量多乘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以减少城市的污染和石油等资源的消耗。在生产上: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形式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物的使用和排放。如在农业生产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以减少对水、土地和食品的污染。
(4)买东西时自带购物袋,外出时自备水杯和牙刷,保存食物时多用密封盒少用保鲜纸,随身带手帕以减少纸巾的使用,尽可能维修坏了的物品,把废弃物卖给回收站或分类放置。总之,要一物多用,不要用过即扔,要物尽其用,不要抛弃尚能发挥作用的物质;要化废为宝,使废弃物成为可再用的资源。
但是上述行为和观念的顺利实行,需要政府做大量的工作:制定法律、法规,规范生产和市场,严厉制裁不符合法律的“非绿色消费”行为;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使人们熟悉绿色消费的涵义、绿色产品的标志、包装、商标标签的规定等知识,使绿色消费的意识深入人心;加强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支撑绿色消费。
说到底,还是需要我们中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到环保,考虑到绿色消费,这样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积少成多,这样才能真正的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我们的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