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邛崃 > 正文
邛崃●竹深加工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09-8-12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一杆翠竹闯出的绿色之路
              ——邛崃市竹产业发展成为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样本经”
2008年年底,邛崃市道佐乡的寨沟竹帘粗加工厂里一片忙碌,20多名工人围着3条生产线紧张有序地生产……虽然已经进入寒冬,但这里依然被劲节挺拔的竹子覆盖得绿意浸染,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除去工钱,每年大概我们也有20万元的纯利润!”依靠资源优势,邛崃市做活竹产业大文章,36万亩竹源基地绘就了成都最大的一片“竹海”,林农靠着竹子赚幸福的钱。邛崃市在林业产业的发展上,演绎着这样的绿色传奇,让一杆翠竹闯出了一条绿色经济的新路子。
家庭作坊效益好,一年十多万进账
走进竹帘粗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忙碌的进行着工作,“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作坊,从事着竹压笆加工!”负责人一边说,一边带记者参观着最简易的生产线:一根竹子,在机器的加工下,一分为二,一边是竹片,一边则是竹壳。“竹片可以用来进行竹帘粗加工,就是通过手工编成竹帘,销售给公司生产覆膜板,而剩下的竹片可以用于造纸,剩下的竹屑,可以做复合竹板!”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一家6口人,从事竹压笆加工已5年,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公司对口收购我们的竹压笆! 郭多红激动地告诉记者,靠着这个加工厂,他一年的纯利润也有15万元呢!不仅郭多红尝到了“绿色甜头”,附近的村民们也“巴”着幸福,“我们请了30多位村民来帮忙,每个月都给他们务工的钱!” 郭多红告诉记者,其中有10多人从事着竹压笆编织,20余人从事竹材采伐。“这样一来,林农们在获得竹材收入的同时增加了务工收入。”邛崃市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
从初端品竹子到中间品竹压笆再到终端品竹压模板,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完整紧密的竹业产业链在邛崃形成了: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把竹压笆厂作为公司的半成品加工厂,定向为公司供货。就拿郭多红的加工厂来说,每年可以消耗慈竹800余吨,加工生产干竹帘500余吨,主要销售给我市玉富木业有限公司生产覆膜板,销售收入100余万元,加工厂自开办以来,年产竹压笆达10多万张,全部被公司收购并加工成竹压模板,远销全国各地。
竹产业绿色模式,竹帘粗加工厂很流行
“从事竹制品行业的人都知道,卖一个笋顶多1元钱,卖一根竹至少10元钱,而加工一根竹起码赚20元,如果是制成竹炭之类的科技产品,利润就更高了。”从事多年林业工作的邛崃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单卖竹笋,经济效益其实并不高,而如果稍微进行初加工,那个价值可能就会翻几番呢!
邛崃市的竹资源面积很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片,就是我们的竹源基地,通过几年的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36万亩,其中主要以慈竹、楠竹为主,占竹源基地面积的99.7%。”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主要靠卖竹为生,竹子销售难,价格低,收入难以提高。怎样才能整合竹资源优势,提高竹子的“含金量”,邛崃市重拳出击,走出了这样一条特色之路——一边继续发展竹制品加工业,提高竹制品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依托涉农企业建立竹业产业链,鼓励村民开办竹压笆加工厂。
“在邛崃发展竹产业,不仅可以卖竹材,又可以从事竹帘粗加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邛崃 ,不仅竹业加工利用水平不断攀上新台阶,竹林资源的多种效益也得到有效开发。这样的竹产业发展模式,在邛崃已经成为了流行,目前,整个邛崃市像郭多红这样的竹帘粗加工厂共有200余家,每年可加工利用竹材8万余吨,可为我市玉富木业有限公司提供竹压笆原料5万余吨。竹帘粗加工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可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平均每人每月务工收入可达800元。”
提高竹子含金量,更新复壮来帮忙
“竹产业具有见效快、效益高和见效期长的优点,能很好地体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完美结合!”而竹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了邛崃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支出产业。“我们的竹源基地,面积36万亩,成为了成都市最大面积的‘竹海’!”负责人告诉记者,邛崃市的竹源基地重点分布在邛崃市的平乐、火井、夹关、道佐、水口、高何等17个山区镇乡,涉及3.8万余户、16万余人。“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竹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竹材蓄积量约110万吨,年出材约40万吨。”负责人表示,现在竹产业已经成为山区林农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诠释:据统计,2007年,邛崃市群众从出售竹材中获得的直接收益达1.6亿元,全市林农仅竹产业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810元。
邛崃是我市的竹资源“老大”,但其中也不乏低产慈竹林,为了提高竹子的“含金量”,邛崃市也大力展开着对竹林的更新复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谓更新复壮,就是通过给竹林适当施肥,留笋长竹,清理竹林,以提高单产量。在向竹林要效益的过程中,针对竹源老化导致产量降低、竹材质量下降的问题,邛崃市利用成都市产业化资金实施慈竹复壮4.2万亩,“经复壮后,平均单产增加50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约200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到2008年,邛崃市竹源基地建设共计投入林业产业化资金500余万元,企业投入和农民投工投劳折资1000余万元。
相关链接:
竹产业——
现状:材用竹缺口23万吨
成都市全市有重点竹材加工企业26家,年产值3.6亿元,年需要竹材达50万吨,有材用竹约42万亩,可以常年产竹的面积27万亩,全市材用竹资源年可产竹材27万吨,缺口达23万吨。
资源解决途径:
“我市竹业产业初具规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竹产业围绕竹材开发和竹笋开发两条主线,从种植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两个环节入手,逐步扩大规模,延长产业链,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竹产业销售收入达1.9亿元,竹材生产基地42万亩,竹笋生产基地11万亩,涉足该产业的龙头企业达13家。其中,广乐公司精加工产品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崃山纸业竹材加工能力30万吨。
据了解,全市计划更新复壮27万亩,可提高产量13.5-27万吨,年增产值4000-8000万元以上,每亩提高收入150-300元以上。确保竹源基本满足现有以竹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的需求。全市拟新发展竹林5万亩,3年后进入盛产期。全市32万亩材用竹基地,年产值可达一亿元以上。
记者手记
竹子,这样一种被我们熟知的物种,在成都山区继续演绎了致富传奇和幸福神话“没想到,有一天可以靠竹吃饭!”农民的切身感受,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竹产业5年见效益,其砍伐仅是竹笋部分,不会破坏绿色植被!”——这样的优势资源,让一片“竹海”在邛崃市应运而生。既能永续青山绿水,又能砍伐增收,竹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邛崃市林业产业的发展解决了生态与经济效益“两难全”的尴尬。而依托竹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更是成为了邛崃市竹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竹林经营的目标应该是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可持续。高产是基础,也就是资源要丰富,才能形成产业;优质就是竹资源质量要好,要符合加工的需要;高效就是要开发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不能一味依靠消耗资源来换取利润,要低投入、高回报。同时要坚持一二三产联动。一产是种植业,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和质量;二产是要大力发展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提高资源附加值;三产就是发展贸易,开拓竹产品市场空间。只有三产联动,竹产业才能协调发展。
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在竹资源的工业化应用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过去产品主要局限在竹胶合板、竹工艺品、生活用品等物理应用方面,其实竹产品的开发利用范围很大,前景非常广阔。竹产业具有见效快、效益高和见效期长的优点,能很好地体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的完美结合,而邛崃市的竹产业发展更是演绎着这样的绿色传奇,为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诠释了一个“样本经”。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