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天全 > 正文
“绿色”思经打好三张“致富牌”——天全县思经乡新农村建设成果展示之产业发展篇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09-8-12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在新农村建设中,特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对每一个传统农业乡镇来说,如何因地宜制搞好特色农业发展都是重要的课题,既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群众响应。
近年来,天全县思经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打好“三张牌”,全乡逐渐形成了以茶叶、中药材和林竹为支柱的农业产业格局,恰因于此,思经乡也逐渐成为了“绿色”、“生态”的代名词。
茶叶:要做天全茶叶第一乡
“我今年的春茶卖得不错,平均价格大约30元一斤,最好的茶卖到了37元一斤。”家住思经乡思经村3队的高知林是当地有名的种茶大户,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他已经拥有了13亩优质茶园。
“思经村的‘风水’挺适合种茶的,茶叶年年长势好,有时候卖价比名山县的茶还高些。”高知林说,这几年,随着茶叶的价格不断升高,村里迅速发展起来1400多亩茶园,成片铺开。现在,整个村已经基本没有空地再种植茶叶了,大家又开始进行茶树品种的更新换代,在提升茶叶品质上下功夫。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产业发展讲究特色性、规范性和规模性,而我们乡的茶叶、中药材和林竹三大产业都是以一个村为核心,逐步向附近的村子辐射、带动,以起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的目的。”思经乡党委书记马忠强说,自2003年以来,思经村就抓住“退耕还茶”的机会开始发展茶产业,随着这个村的茶产业逐渐壮大,于是,附近民主村、马渡村和大河村也被带动了起来。目前,全乡已有茶园7500亩。
2009年,思经乡定下了人均450元的增收目标,其中,农业收入要占到200元以上。截至目前,茶叶为农户带来的增收效果明显,预计已达到人均100元左右。据马忠强介绍,在今年春茶收购高峰期的一个月内,每天市场里都有1500公斤左右的春茶和近10万元的春茶资金在流通,茶农刚刚采摘回茶叶,很快就被名山县、雨城区以及外地的商贩买走了。在该乡的三大支柱产业中,茶产业为农户带来的收益最高,所创造的产值也最高。
基于茶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乡里决定在今年秋季种茶时节之前,在全乡范围内举行大型茶叶种植动员大会,对起到带头作用的种植大户进行奖励,并在黍子村和太阳村集中新建一个千亩优质茶园。
“乡里的最终目标就是在2011年之前,力争使茶园面积突破万亩,使人均拥有茶园面积达到1亩以上,把思经打造成天全茶叶第一乡。”马忠强表示,目前,乡里已通过招商引资,与一家茶叶加工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一旦成功,对该乡的茶产业发展将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林竹:5万亩林竹铺就致富路
进入思经乡,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要属漫山遍野的林竹了。满眼的绿,让初到此地的人精神为之一振。
论林竹产业,思经乡在天全县也算小有名气。近5万亩的竹林面积,让许多乡都望尘莫及。去年,在全市范围内掀起的纸浆原料林建设中,思经乡10779.4亩的新栽面积让林竹检查验收小组吃了一惊,验收下来,思经乡完成2100亩新栽林竹计划的513.3%。
在思经乡,几个高山村的自然林木面积就达到2万多亩。早在1995,该乡就有农户开始种竹子。经过多年的探索,该乡党委、政府发现林竹产业是一条能够加速思经人增收致富的好路子,于是开始积极引导农户栽竹造林。
2007年,该乡开始组织部分村干部和农户进行实地考察,到林竹产业发展较好的新政村参观,由富起来的竹农讲解发展林竹产业的好处,让大家亲身感受栽竹的好处。通过实地考察,大家对林竹的经济效益有了更深的认识,许多农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挖坑,埋竹苗,填土,浇水……全乡掀起了种竹热潮。如今,在思经的田间地头、村道两旁、农房周围……满满的绿色遍布每一个角落。
目前,思经仅慈竹的栽种面积就已达到人均1亩以上,但该乡并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对于未来,他们有着更美的规划。
“我们将借助这片绿色,推动思经经济的全方位发展。”马忠强在谈到未来的规划时,充满信心地说,在思经发展林竹可谓是一举多得。第一,林竹与原来的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相比,每亩经济效益要高出至少2倍;第二,林竹可以帮助该乡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由传统作物向经济作物的转变,并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竹海与乡里的茶叶形成资源双利用,不仅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更助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绿色的“海洋”也美化了思经的人居环境,使乡容乡貌得到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思经乡还将依托竹产业和茶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药材:“长短结合”确保持续发展
“我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种药材的,时间太长了。”
杨仕逊是思经乡小沟村的村支书,在他的印象里,小沟村一直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
小沟村地处高山区,早期,大家习惯于种植传统川牛悉,由于成本高、投工过多,使得经济效益不明显,种植面积也就迟迟没有扩大。2000年,小沟村开始实行退耕还林,该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从该村的气候、海拔以及村民的种植习惯出发,在市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将还林的1700亩土地种上了黄柏,走上了“退耕还药”的发展道路。
小沟村只有72户人,但面积却有将近3平方公里,山高,荒地多,自从2000年“退耕还药”以来,很多村民就将中药材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开始大面积种植。仅黄柏一项,小沟村目前就已种植3000多亩。
“黄柏效益虽然高,但生长周期长达12年,要在第8个年头才能开始见效益。”杨仕逊说,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农户有持续收入,在思经乡的支持下,村里决定在中药材发展道路上打“长短结合”战术,采用把生长周期长与生长周期短的药材套种、高大的乔木药材与低矮的草本药材套种等方法提高产值,促进增收。于是,从2003年开始,村里引进了只有2—3年生长周期的白术、牛悉、当归等草本药材,与黄柏、杜仲、厚朴等药材进行套种,形成循环发展模式。
在这样的“产业战术”安排下,2000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00元的小沟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收入增幅创了新高。在小沟村的带领下,山坪、劳动、太阳等地处高山区的村子也开始发展中药材。中药材,成为村民们心中致富的新方向。
去年11月5日,小沟村中药材专合社正式成立,该村的中药材有了更加便捷的销售渠道。
“搞销售、做加工,是专合社的主要任务。”马忠强说,为了有效保障村民收益,省去商贩收购药材的中间环节,今年,乡里将组织社员外出考察,主动联系成都等地的中药材收购市场和药材加工厂,通过专合社与收购商签合同的形式,统一收购村民们的药材。
(信息来源:雅安之窗)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