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动态信息 > 正文
旱灾打击四川水产养殖业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09-10-6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2006年7月上旬以来,四川盆地内持续干旱、高温,尤其在盆地中部和东部的丘陵、山区降雨量严重偏少,加之水利设施较为薄弱,出现了5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这次旱情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灾情十分严重。受灾损失最大和最直接的是农业,渔业生产也毫不例外地遭到严重打击。目前,仅从遂宁、南充、广安、内江、泸州、巴中收到的渔业受灾情况,已反映出渔业损失的巨大。截至8月21日,6市渔业受灾面积达127万亩,损失苗种1273吨、成鱼52685吨,直接经济损失4.4亿元。从受灾损失情况分析,除因严重干旱造成水库水位下降、池塘缺水补充、稻田干枯等对渔业生产的直接威胁外,渔业发展的自身不足也值得认真反思。
存在的主要不足
渔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应对灾害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四川省渔业生产仍以分散的小生产为主,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发展程度低,养殖户面对灾害时只能单枪匹马、各自为政,不能有效组织与协调抗灾、救灾、减灾措施。主要表现在:一是灾情出现时缺水的与水源较好的养殖户之间不能很好的协调,不能将苗种转移到水源较好的池塘暂养以渡过难关;二是成鱼和苗种被迫起水上市时,缺乏有组织的运销和市场信息,以至低价销售也难于出手;三是抽水、增氧等设备及药物不能很好的协调使用,难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渔业基础设施落后,抗灾、减灾能力弱 四川省渔业专业池塘少,工厂化养鱼更是微不足道,大多养殖生产是以农渔两用或多用的山坪塘和水库为主,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发电、抽水、增氧等设备,稻田养鱼的规范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的成分很大。即使专业渔塘,也因建设时间长、进排水系统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淤泥深等因素,抗灾能力不强。
养殖证制度建设不完善,养殖水域规划不科学 不少地方对养殖水域规划和养殖管理不重视,对养殖生产缺乏有效的规划、监督和指导,养殖者不讲水源好坏,不讲是否适合养殖,不讲科学的养殖容量大小,就进行盲目养殖,发生灾情就很难保证不受损失。
水产苗种生产设施差,良种化程度低 四川省水产良种、苗种生产场(站)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建设的,设施配套不完善,池塘渗透老化严重,多年来未有资金投入加以改造和更换亲本,良种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进,给灾后恢复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低质苗种的抗灾能力本身也很弱,不仅生长速度慢,抗病力差,受灾后也比良种死亡率大。
渔业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弱小,抗灾、救灾工作能力有限 各级渔业管理机构大多是事业单位,县级普遍存在人员少、经费紧、办公条件差、信息收集和反馈慢等制约因素;乡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近几年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更是不断下滑,水产事业发展基层缺腿的现象十分普遍;渔业水环境监测和病防体系很不完善,防疫检疫工作困难重重;渔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很多尚未走上正常运作轨道;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渔业的发展和救灾能力。
当前应采取的救灾措施
一是对灾情要高度重视,要把渔业救灾工作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头等大事来抓,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影响。水产部门的干部职工要积极行动起来,到生产第一线去,及时掌握灾情和做好上报反馈工作;协助养殖户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管理措施,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协调养殖户之间的关系,对即将干枯的池塘,帮助养殖户将苗种集中转移到水源较好的池塘暂养,待旱情解除后再放回原塘饲养;组织运销大户和水产专业市场帮助养殖户进行销售,降低经济损失。
二是要积极、及时、准确地向各级党委、政府、救灾办、财政等单位汇报渔业灾情,将渔业抗旱工作纳入当地农业整体抗灾工作中去,争取各方面对渔业抗旱救灾的支持。
三是做好技术宣传和服务,指导养殖户调节水质、防治鱼病,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改良水质,如增添增氧机,向水中泼洒生石灰、微生态制剂等,增加水体溶氧,增强抗旱能力。指导养殖者根据水位、水温、水质变化,及时捕捞大鱼上市,降低养殖密度,减轻塘、库载鱼负荷。
四是加强鱼病测报和防疫检疫工作,防止爆发性鱼病的发生,严禁病鱼进入市场,避免鱼病的传染和蔓延,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认真做好灾后生产恢复工作。要做好保种工作,并与外地种苗单位联系好大规格鱼种的供应,一旦旱情有所缓解,就能为养殖户恢复渔业生产提供充足的、优质的鱼种。积极联系和组织好渔药、鱼饲料等渔需物资,有效保证生产恢复的需要,并做好打假工作,严防假冒伪劣品对养殖户的伤害。对已干枯的渔池、水位下降的塘堰等进行整治,加高加固池埂,做好防渗防漏,彻底清除淤泥,进行消毒杀菌,检修好进排水渠、排洪沟渠和拦鱼设施,对渔业机械进行保养和维修,为恢复生产做好充分准备。
六是主动做好防洪准备工作。大旱之后出现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很大,在积极抗旱的同时要做好防止暴雨来袭的准备工作。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动态,制定好应急预案。检修池塘防洪、防逃设施,增强盖网、网栏等防洪手段,加强加固网箱和选好迁移位置,加固溪河网栏和疏通防洪通道。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易受山洪危害地区的渔业防洪工作。
渔业抗灾能力亟待加强
认真实施养殖证制度建设,加强渔业管理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农业部关于加强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合理规划利用水域、滩涂,加快养殖证发放进度,规范养殖行为,科学引导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促进传统养殖方式的革新。二是按农业部《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水产种苗的生产许可证制度,坚决取缔不合格的种苗生产者的生产许可资格,探索和逐步实施良种补贴,加快原良种场建设和良种亲本换代进度,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
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改造传统老化池塘,配套完善生产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鼓励进行生态互补立体养殖方式和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技术,建设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场)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示范场,带动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普及。积极发展休稻养鱼和规范化稻田养鱼,增强蓄水抗旱能力。
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加强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开展微生态制剂等先进技术应用试点和草鱼免疫预防试点,举办安全用药技术和方法培训班,健全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疫情报告制度,逐步推行档案渔业制度。
努力促进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生产,提高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 积极培养水产养殖、加工和专业市场等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各类水产协会和专业经合组织,加强养殖户之间的连结,提高水产养殖组织化程度,增强抗击市场、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
认真贯彻《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办法》 落实《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用于渔业并兼有调蓄、灌溉等功能的水体,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主管部门应确定渔业生产所需的最低水位线。用于调蓄、灌溉并兼有渔业功能的水体,养殖生产者与水体管理单位可签订合同约定渔业生产所需的最低水位线。因特殊情况不能保证最低水位线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通知养殖生产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按合同约定对其损失进行补偿;未通知的,对其损失应全额赔偿”。科学调度抗旱用水,努力处理好农渔关系,减少农渔损失。
加强渔业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围绕水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目前水产行业管理、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所承担的职能,争取将水产行业管理和渔政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或参照公务员管理,解决职能与身份不相符的矛盾。二是不断强化水产原良种体系、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质量检测体系、渔政执法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养殖投入品研发、技术推广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三是巩固和加强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一支面向基层、面向养殖户、面向市场的高素质技术服务队伍。(作者:四川省水产局总工程师 何强)
 
 
(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报2006/9)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