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生态家禽 > 正文
健康养殖——中国家禽产业的未来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09-10-6 浏览: 次 来源:中国水禽网
 
我国是世界禽蛋第一生产大国,禽肉第二生产大国,家禽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城乡居民重要的优质蛋白质食品来源,家禽肉蛋品质直接影响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但是我国在家禽品种、饲养方式、技术、饲料、疫病控制等方面相对落后,家禽的饲养方式主要以小群体、大规模的形式分布于广大农村,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形成了养殖带。散养户的健康养殖观念单薄、饲养条件简陋、技术落后、防疫措施不完善、人禽畜混居、掠夺性地利用家禽资源,滥用劣质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各种药物,导致家禽产品品质下降、药残严重,安全无法保障。消费者对禽肉、禽蛋等食品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提高家禽产品的安全性已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的迫切需要。
中国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畜牧业……,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2006年中国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基于上述需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领域优先主题中第18项即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明确提出“重点研究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设施开发”等任务。
“家禽健康养殖新型模式研究与示范”课题是为提高我国家禽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水平,研究肉鸡、蛋鸡和水禽健康养殖过程技术工艺标准、生物安全控制、预警技术、远程监控、鸡蛋后处理综合技术、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大规模肉鸡、蛋鸡、肉鸭、蛋鸭、肉鹅健康养殖示范的项目。
一、家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制定家禽产业标准的依据
由于我国的家禽生产经营方式是以“公司+农户”和农户单独生产经营为主体,缺乏家禽健康养殖技术的支持,养殖户普遍采用掠夺性的饲养方式利用家禽群体。表现为:家禽饲养密度大,饲养环境差,污染严重,大肠杆菌和浆膜炎的发病率高;药物使用频繁;饲料质量不稳定,品质低,导致家禽肉蛋品质下降;为了提高生长速度,饲料中滥用药物和药物性饲料添加剂,导致家禽产品药物残留严重超标,安全隐患严重。因此,落后的家禽饲养技术、饲养方式必然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安全隐患突出;研究建立家禽健康养殖新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是提高我国家禽产品安全性的必然要求。 
本课题在研究肉鸡、蛋鸡、肉鸭、蛋鸭和肉鹅新型饲养方式、关键设备工艺、环境控制、远程管理技术、家禽养殖过程生物安全控制与预警技术、产品品质综合改进技术、鸡蛋后处理技术、标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优质鸡蛋、鸡肉、鸭蛋、鸭肉、鹅肉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洁净禽蛋生产技术工艺及优质禽蛋规模化生产后处理标准8项,建立了规范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方案和生产富含特定营养素肉蛋产品的配套生产技术规范14项,其中,NY/T 5038-2006《无公害食品  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NY/T 5338-2006《无公害食品  家禽屠宰加工生产管理规范》、NY/T 144-2007《北京油鸡》和NY/T 1449-2007《北京油鸡标准》已分别于2006年、2007年向全国发布,其它《黄羽肉鸡饲养技术规程》、《肉鸭饲养标准》、《家禽种质资源保种场技术规范》和《洁蛋生产标准》已经形成送审稿。对以上生产标准及技术规范进行了生产推广与技术示范,已在全国建立了28个家禽健康养殖示范区。
二、家禽健康养殖生物安全控制与预警技术及产品可追溯体系:实现家禽产品安全优质的保障
家禽(肉鸡、蛋鸡、水禽)健康养殖过程和产品生物安全控制涉及家禽饲料、饮水、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粉尘含量;饲料添加剂和药物使用;有害微生物特别是沙门氏菌等的控制和监测技术;环境消毒管理规程;环境和产品卫生标准等科学技术问题,十分复杂。技术难点是如何确定危害家禽生产过程、家禽肉蛋产品生物安全与卫生安全的主要因素、技术指标、关键控制点;如何根据确立的技术指标建立生物安全模型、控制系统和预警技术体系。
本课题通过对家禽养殖过程中垂直传播性疾病的净化技术、应激控制技术、舍内有害气体含量的预警技术、饲料霉菌及其毒素安全性评价技术等生物安全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家禽健康养殖生物安全控制与预警关键技术体系。
课题组研究建立了白血病遗传净化技术方案和不同品种鸡白痢遗传净化技术方案,使试验群体黄羽肉鸡的白血病阳性率由第一世代的38.4%降到第五世代的1.29%,而且白痢阳性率一直控制在0.1%以下;研究形成的鸡健康养殖过程应激控制技术方案,有效降低了养殖过程中肉鸡、蛋鸡的应激反应程度,显著改善了肉鸡和蛋鸡产品的品质,提高肉鸡、蛋鸡生产性能5~8%;通过对鸡舍内有害气体NH3、CO2、H2S和鸡舍内环境温度、湿度、饲养密度等研究,实现对肉鸡、蛋鸡生产过程进行时时动态监控,试验鸡舍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肉鸡、蛋鸡的成活率提高5%以上,生产性能提高10%~15%,提高养殖效益10%~15%;通过研究饲料霉菌及其毒素、抗营养因子(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游离棉酚)对鸭群健康的影响,初步建立反映鸭群健康状况的饲料霉菌及其毒素含量的生物安全预警技术。
课题组研究建立了肉鸡产品、鸡蛋和北京鸭产品安全的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从供雏、饲料、饲养、防疫、运输、收购、屠宰、加工、配送全程可追溯。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语音查询和网络平台了解到所消费家禽产品的基本情况,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有效地追溯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利益。目前已实现的可追溯内容包阔种蛋入孵时间、出雏时间、养殖时间、饲养地、饲养员、用药、饲料、防疫情况、运输车辆情况、健康状况、屠宰情况、配送情况、检疫情况等。本课题在实施中坚持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可追溯体系已经在北京奥运会食品特供企业北京德青源、北京金星鸭业中心等得到广泛应用,保证了产品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提高水禽饲料的利用效率:有效降低家禽排泄物中氮、磷对环境的污染
我国是世界水禽第一生产大国, 鸭鹅年出栏量约占全世界总量的75%。我国肉鸭年出栏量接近30亿只,鸭蛋年生产量达到500万吨,肉鹅年屠宰量达到7亿只,年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但是,我国缺乏对北京鸭、蛋鸭和肉鹅生理生化、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系统研究,水禽饲料配制缺乏科学依据,饲料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排泄物中氮磷含量高,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建立环境友好型家禽养殖业,降低家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是本课题的重要任务。
课题组采用饲养试验、屠宰试验和生物化学分析,以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肉品质、免疫性能等为指标,研究各生理阶段北京鸭、蛋鸭和肉鹅的主要营养素,包括能量、蛋白质、氨基酸、钙、磷等的需要量和利用效率;研究鸭、鹅饲料营养价值的体外和体内评定方法;试验测定我国常用鸭、鹅饲料的代谢能、氨基酸消化率,填补了国内外水禽营养研究的空白,为中国鸭、鹅饲料营养价值表提供较完整数据。本研究结果将极大提高我国肉鸭、蛋鸭和肉鹅的饲料利用率,降低排泄物中氮磷对环境的污染。例如,0~2周龄肉鸭日粮的蛋白质和非植酸磷含量由目前的20%和0.42%左右降低到18%和0.37%,分别降低11%和13.5%,肉鸭粪便中氮和磷含量分别降低7%和8.9%;肉种鸭日粮中的蛋白质由目前普遍使用的21~22%降低到19%,降低了10.5%~15.8%,排泄物中氮含量降低到17%左右,降低了9~12%。因此,该课题研究结果对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成果已先后在北京、山东、河北、四川、广东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年生产肉鸭配合饲料量超过150万吨。课题组共建立了大型水禽健康养殖生产示范基地18个,年出栏肉鸭3300万只,常年存栏蛋鸭229万只,出栏肉鹅670万只。示范区对周边家禽养殖业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引导作用。
四、水禽生态养殖技术:生产优质水禽食品的高效途径
水禽生态养殖业是生产健康、优质食品的重要方面,同时能高效利用饲料、饲草和水资源,是降低水禽养殖业污染水资源的有效方法。但是,其中涉及多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包括水禽行为反应、补饲方法,精饲料配制技术、笼网规格、环境指标、安全卫生指标、防疫措施等技术。
本项目通过对肉鸭网上养殖技术、蛋鸭笼养、旱地圈养、稻田养鸭、鱼鸭混养等、鸭珍珠混养、肉鹅反季节繁殖和林地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规范化高效生态养殖水禽技术方案,并进行了生产推广与示范。目前,北京鸭3个试验示范区的1500万只肉鸭育雏全部在网上进行,生长肉鸭为网上和地面结合饲养方式;蛋鸭生态养殖模式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蛋鸭生态养殖操作技术规程和生物安全技术,并在生产中得到示范推广;研制了四川白鹅反季节繁殖光和温的控制方案,积极推广商品肉鹅旱养技术、小区分隔育雏技术、配合饲料补饲等综合技术,并开展了林—草—鹅生态养殖试验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侯水生)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