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生态产业 > 处理技术 > 正文
循环冷却水处理(2)

双击自动滚屏 日期:2009-10-26 浏览: 次 来源:四川生态网
 
第二节 水垢及其控制
 
冷却水中的水垢一般由CaCO3、Ca3(PO4)2、CaSO4、硅酸钙(镁)等微溶盐组成。这些盐的溶解度很小,如在0℃时,CaCO3的溶解度是20mg/L,Ca3(PO4)2的溶解度只有0.1mg/L,而且它们的溶解度随pH值和水温的升高而降低,因此特别容易在温度高的传热部位达到过饱和状态而结晶析出,当水流速度较小或传热面较粗糙时,这些结晶就容易沉积在传热表面上形成水垢。
一、水垢的种类和特点
1.碳酸钙
在冷却水系统中最常见的水垢是碳酸钙。对于碳酸钙饱和溶液有下列平衡关系
(11-5)\(11-6)
式中KSP为CaCO3的溶度积,K2为碳酸的二级电离常数。
将式(11-6)代入(11-5),得
(11—7)
因为HCO3-的浓度可看成几乎等于M硬度,所以式(11-7)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11—8)
满足上式的pH值称为饱和pH值,记作pH5。式中M碱度是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所测定的水的总碱度。式(11-8)也常写为
(11—9)
Powell等人根据式(11-9)绘制了计算pHs的曲线图(见图11-3)。
例11-1已知某水的化学分析结果为Ca2+离子浓度(以CaCO3计)100mg/L,M碱度(以CaCO3计)200mg/L,总溶解固体1200mg/L,水温20℃,计算该水质的pHs值。
解  查图11-3,在Ca2+浓度坐标上找到40mg/L点,垂直向上与pCa线相交,由交点水平向左方得pCa=3.0。同法由碱度坐标上找2mmol/L点,得对应pM碱度=2.54。在图上方的横坐标上找到总溶解固体浓度1200mg/L点,垂直向下与20℃等温线相交,由交点水平向右方得(pK2-pKSp)=2.34。故用试验方法测定pHs也简单易行。方法是取一定量水样,加入一些纯净的碳酸钙粉末,振荡5min,使水和碳酸钙充分接触而获得饱和,然后测定其pH值。即为该温度下的pHs。
在实用上常把实际冷却水的pH值与饱和pHs之差称为饱和指数(SI)或Langelier指数,即
SI=pH-pHs                 (11—10)
根据饱和指数来判断冷却水的结垢或腐蚀倾向,即当SI>0时,水中CaCO3过饱和,有结垢倾向,溶液pH值越高,CaCO3越容易析出;当SI<0时,CaCO3未饱和,有过量的CO2存在,将会溶解原有水垢,该系统存在腐蚀倾向;当SI=0时,CaCO3刚好达到饱和,此时系统既不结垢,也不腐蚀,水质是稳定的。
用饱和指数判断CaCO3结晶或溶解倾向是一种经典方法。但在实用中发现按饱和指数控制是偏于保守的,还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一般是判断应当结垢,实际上没有结垢,甚至出现腐蚀。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饱和指数没有考虑系统中各处的温度差异。对于低温端是稳定的水,在高温端可能有结垢,相反在高温端是稳定的水,在低温端可能是腐蚀型的。
②饱和指数只是判断式(11-4)各组分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关系,但不能判断达到或超过饱和浓度时是否一定结垢,因为结晶过程还受晶核形成条件、晶粒分散度、杂质干扰以及动力学的影响。一般晶粒愈小,溶解度愈大。对于大颗粒晶体已经饱和的溶液,对于细小颗粒的晶体而言可能是未饱和的。
③当水中加有阻垢剂时,成垢离子被阻垢剂整合、分散和发生晶格畸变,尽管SI>0,也不一定结垢。因为做水质分析时,测定的总Ca2+中包括了游离Ca2+和螯合的Ca2+,而只有游离Ca2+才能成垢。
针对饱和指数判断法的不足,Ryznar根据冷却水的实际运行资料提出了稳定指数IR,即其判断方法是:当IR<6时,形成水垢,IR越小,水质越不稳定,结垢倾向越严重;当IR=6~7时,水质基本稳定;当IR>7.5~8.0时。出现腐蚀,IR越大,腐蚀越严重。当采用聚磷酸盐处理时,IR<4,系统结垢,IR=4.5~5,水质基本稳定。
稳定指数是一个经验指数,与饱和指数一样,也有局限性,两种指数协同使用,有助于较正确地判断冷却水的结垢与腐蚀倾向。
2.磷酸钙
为抑制金属的腐蚀,有时会投加聚磷酸盐作为缓蚀剂。当水温升高时,聚磷酸盐会水解成正磷酸盐。分解率因冷却水的停留时间而异,约10%~40%。结果PO43-与Ca2+可生成溶解度很低的Ca3(PO4)2。
与式(11-8)推导相同,Ca3(PO4)2饱和溶液存在如下关系:
(11-12)
此式即为计算Ca3(PO4)2饱和pHp的公式。式中Ksp为Ca(PO4)2的溶度积;K1、K2、K3分别为磷酸的一级、二级、三级电离常数。等号左边二项之和统称为pH-温度因数,右边二项则分别称为钙因数和磷酸盐因数。为计算方便,通常将有关数据绘成计算图(见图11-4)或表。由图的下部可以根据已知水中Ca2+和P043-的浓度分别查出Ca因数及PO4因数;再由Ca、PO4因数之和,由图的上部对应不同的温度查出pHp值来。
类似CaCO3水垢的判别,人们提出Ca3(PO4)2的饱和指数Ip,即
(11—13)
当Ip>0时,产生Ca3(PO4)2水垢;当Ip<0时,不发生结垢。当水中加有阻垢剂时,允许Ip<1.5而不结垢。
3.硅酸盐垢
循环冷却水中,SiO2含量过高,加上水的硬度较大时,SiO2易与水中的Ca2+或Mg2+生成传热系数很小的硅酸钙或硅酸镁水垢。这类水垢不能用一般的化学清洗法去陈,而要用酸碱交替清洗,如硅酸钙(或镁)垢中含有Al3+或Fe2+等金属离子时,清洗就更为困难。为避免生成硅酸盐垢,通常限制冷却水中SiO2的含量,一般以不超过150~175mg/L为宜。当镁的含量大于40mg/L、与浓度极高的钙共存时,即使SiO2含量低于150mg/L,仍会生成硅酸镁水垢。因此,有人提出硅酸镁浓度积应大致限制在下述范围:
(11—14)
式中浓度以mg/L计。
4.硫酸钙
硫酸钙在98℃以下是稳定的二水化合物(CaSO4·2H2O),其溶解度比碳酸钙大40倍以上。在37℃以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37℃以上则相反,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一般冷却水系统不会析出硫酸钙垢,但如水中SO42-和Ca2+离子含量较高而水温也较高时,仍可能结垢。硫酸钙垢非常硬,难以用化学清洗法去除。
二、水垢的控制
控制冷却水结垢的途径主要有三条:(1)降低水中结垢离子的浓度使其保持在允许的范围内;(2)稳定水中结垢离子的平衡关系;(3)破坏结垢离子的结晶长大。在选择控制水垢的具体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循环水量大小、使用要求、药剂来源等因素。
1.从冷却水中除去成垢离子
对含Ca2+、Mg2+离子较多的补充水。可用离子交换法或石灰软化法预处理。投加石灰的软化反应如下:
上述镁盐的反应实际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反应生成溶解度较高的MgCO3,再与Ca(OH)2反应生成溶解度很小的Mg(OH)2,所以去除1mol的Mg(HCO3)2要消耗2mol的Ca(OH)2。当水的碱度大于硬度(即出现负硬度),[HCO3-]>[Ca2+]+[Mg2+]时,水中存在假想化合物NaHCO3,仍需消耗石灰,所以对负硬度水还应有反应:
如果原水中还含有铁离子,也要消耗Ca(OH)2。
石灰总耗量(以100%CaO计)可按下式估算:
(11—15)
式中  [CaO]——石灰投加量,mmol/L; 
[CO2]、[Ca(HCO3)2]、[Mg(HCO3)2]——分别表示原水中该化合物的浓度,mmol/L;
[Fe]——原水中铁离子浓度,mmol/L;
α——石灰过量值,一般为0.2~0.4mmol/L.
理论上,经石灰软化,水中硬度能降低到CaCO3和Mg(OH)2的溶解度值,但实际上Ca2+和Mg2+的残留量常高于理论值,这是因为石灰软化时生成的沉淀物中,总有少量呈胶体状态残留于水中。为了尽量减少碳酸盐硬度的残留量,常采用石灰软化和混凝沉淀同时进行的处理工艺。混凝剂一般采用FeSO4·7H2O。
2.加酸或通CO2,降低pH,稳定重碳酸盐
对—些水量较大,而水质要求并不十分严格的循环水系统,一般采用加酸法处理。通常加H2SO4,若加HCl会带入Cl-,增强腐蚀性,而加HNO3则会带入NO3-,促使硝化细菌繁殖。加酸后,pH值降低,式(11-6)的反应向左进行。使碳酸盐转化成溶解度较大的硫酸盐:
加酸操作时,必须注意安全和腐蚀问题,最好配备自动加酸和调节pH值的仪表。一般控制pH值在7.2~7.8之间。
也可向水中通入CO2或净化后的烟道气,使式(11-4)的反应向右进行,从而稳定重碳酸盐。该法适用于生产过程中有多余的干净CO2气体或有含CO2的废水可以直接利用的情况,如某些氮肥厂、热电厂等。但因循环水通过冷却塔时,CO2易逸出,使CaCO3在冷却塔中结垢,堵塞塔中填料,这种现象称为钙垢转移。根据近年的实践经验,只要在冷却塔中适当补充一些CO2,并控制好循环水的PH值,可以减少或消除钙垢转移。
3.投加阻垢剂
结垢是水中微溶盐结晶沉淀的结果。结晶动力学认为,在盐类过饱和溶液中,首先产生晶核,再形成少量微晶粒,然后这些微晶粒相互碰撞,并按一种特有的次序或方式排列起来,使小晶粒不断长大,形成大晶体。如果投加某些药剂(阻垢剂),破坏或控制结晶的某一进程,水垢就难以形成。具有阻垢性能的药剂包括螯合剂、抑制剂和分散剂。螯合剂与阳离子形成螯合物或络合物,将金属离子封闭起来,阻止其与阴离子反应生成水垢。其投药量符合化学计量关系。EDTA是性能良好的螯合剂,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离子螯合。抑制剂能扩大物质结晶的介稳定区(参见图10-16),在相当大的过饱和程度上将结垢物质稳定在水中不析出。当水中产生微小晶核时,它们强烈地吸附在晶核上,将晶核和其他离子隔开,从而抑制晶核长大。即使晶粒能长大,但由于晶格排列不正常,发生畸变或扭曲,也难于形成致密而牢固的垢层,聚磷酸盐和膦酸盐是性能优良的钙垢抑制剂。抑制剂的投量是非化学计量的,比螯合剂用量少。分散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酸盐、聚马来酸、聚丙烯酰胺等,它们吸附在微晶粒上,或者将数个微晶粒连成彼此有相当距离的疏松的微粒团,阻碍微粒互相接触而长大,使其长时间分散在水中。分散剂的阻垢性能与其分子量、官能团有关。对聚丙烯酸来说,其平均分子量在1000~6000范围内较好。
聚磷酸盐是使用广泛的阻垢剂,它的分子中有二个以上的磷原子、氧原子和轻金屑原子,在水中离解出有-O-P-O-P链的阴离子,离子中的P原子连着很容易给出二个电子的氧原子,与金属离子共同形成配位键,生成较稳定的螯合物。实践证明,投加2mg/L六偏磷酸钠,能有效防止600mg/LCa(HCO3)2的溶液结垢。但是,聚磷酸盐的水解不利于水质稳定。70年代以来,有机膦酸盐发展很快,先后开发了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氨基三甲叉膦酸(ATMP)、乙二胺四甲叉膦酸(EDTMP)、多元醇膦酸酯等,它们的阻垢效果比聚磷酸盐好,而且不水解。有人试验过,在钙硬度为1375mg/L的水中,投加5mg/L的膦酸盐,在90C温度下运行120h,仍有50%~80%的钙不会沉淀。而在同样条件下,聚磷酸盐几乎无效。实际使用表明,膦酸盐与聚磷酸盐复合使用有增效作用,且降低处理成本。近年来,阻垢剂朝着低磷方向发展,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先后开发了丙烯酰胺甲基丙磺酸(AMPS)、多官能团化合物或聚合物等高效阻垢分散剂,使阻垢效果进一步提高。此外,淀粉、丹宁和木质素等天然有机物质也有相当的阻垢能力,它们来源广,价格低,无污染,但不太稳定,用量大,目前只在少量复配药剂中应用。
几种典型阻垢剂对抑制CaCO3和Ca3(PO4)2析出的效果分别如图11-5和图11-6所示。
阻垢剂的使用效果也受水质、水温、流速、壁温和停留时间等操作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论,水温在50℃以下时,阻垢效果好,水温升高,饱和pH5降低。水垢的附着速度随流速增大而大幅度减小,流速在0.6m/s时,约为流速在0.3m/s时的1/5。当流速超过0.3m/s时,阻垢效果趋于稳定。因流速增加的阻垢效果也可理解为导致壁温下降的结果。一般阻垢剂发挥作用的时间在100小时左右,温度越高,停留时间越长,有机药剂分解越多。
相关链接
信息搜索
推荐信息
热点信息